根据小劳伦斯·E·列恩的观点,运用案例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这些专业性的政策分析技能,其目标有三方面:
(1)帮助学生养成在政治和官僚制生活领域中的分析习惯。在这一领域,分析的价值是不确定的;
(2)增长学生们运用能助于分析政策问题的、特定的分析概念与技巧的能力;
(3)让学生们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知识和政治背景。也就是说,熟悉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经验性基础。[8]
同时,他还指出,政策案例的运用能够使学习者在以下方面获得锻炼的机会:界定问题与目标、选择分析方法、更正或创建相关信息、以一种与实际的决策背景相适应的方式来交流研究结果和建议。政策分析案例有助于学习者评价:实际工作中制约因素给公共官员们带来的压力;无论是否达到对问题的科学理解就作出决策的必要;大部分政策问题的混乱和界定不清楚的特征;以及政策决策在更大的官僚制、政治的以及社会的背景中受约束的程度。[9]
根据列恩的上述观点,并结合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帮助学习者理解并消化公共政策科学理论和知识。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几大门类知识,并又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学习者对其中的概念和范畴的理解并非易事。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就能够加深对概念、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消化所学知识,能够以简易而又抽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的记忆之中。
第二,帮助学习者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背景和公共政策作的过程。一项公共政策的产生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并非长官意志、平白无故产生的,它以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为背景。因为有社会公共的问题的存在,才成为公众关注的、政府着力解决的政策议程,从而制定公共政策。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需要经过执行和评估,才能凸现公共政策的存在价值。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进一步了解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内在规律,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
第三,培养学习者公共政策技能和相关职业能力。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通过创设政策情景对公共政策进行模拟分析,能够增长学习者政策规划、政策决策、政策评估等多方面的公共政策操作性技能,同时也增进了学习者的政策信息收集与加工技能,政策管理技能等。通过严格的“经验性练习”,使学习者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为成为一名称职的政策部门管理者和职业分析师奠定基础。
第四,促进学习者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者与学习者双方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途径,能使学习者针对模拟情景主动参与进来,形成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它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于公共政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与实际部门工作者分享经验,提高学习者批判性、分析性、推理性思维。
第五,帮助政府部门或实际工作者对已实施的公共政策进行诊断。以实际运行的某一项公共政策作为案例分析对象,能够就政府运作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也能够就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优点和长处值得推广,缺点和不足需要反省。但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查找“政策缺陷”(Policy flaw),诊断“政策病理”(Policy Pathodology),推动实际部门纠正偏差,提高公共政策的效能、效率和效果。一些分析结果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甚至还会对政府部门和实际工作者造成一定压力,要求他们回到科学而又合理的政策制定轨道上来。
第六,培养学习者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的。公共政策过程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结果。“尊重他人,乐观主义以及对因果关系复杂性的普遍关注,是构成职业道德/行为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和态度”[10]要克服成见与偏见,端正科学研究和分析的态度,不能把个人主观好恶带入研究与分析当中。因此,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当然,强调划一的职业道德并不抹杀分析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的运用,直观、主观过程,如情感表达或想像(frame reflection or visioning)可能被使用,等等。
(1)帮助学生养成在政治和官僚制生活领域中的分析习惯。在这一领域,分析的价值是不确定的;
(2)增长学生们运用能助于分析政策问题的、特定的分析概念与技巧的能力;
(3)让学生们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知识和政治背景。也就是说,熟悉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经验性基础。[8]
同时,他还指出,政策案例的运用能够使学习者在以下方面获得锻炼的机会:界定问题与目标、选择分析方法、更正或创建相关信息、以一种与实际的决策背景相适应的方式来交流研究结果和建议。政策分析案例有助于学习者评价:实际工作中制约因素给公共官员们带来的压力;无论是否达到对问题的科学理解就作出决策的必要;大部分政策问题的混乱和界定不清楚的特征;以及政策决策在更大的官僚制、政治的以及社会的背景中受约束的程度。[9]
根据列恩的上述观点,并结合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帮助学习者理解并消化公共政策科学理论和知识。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几大门类知识,并又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学习者对其中的概念和范畴的理解并非易事。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就能够加深对概念、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消化所学知识,能够以简易而又抽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的记忆之中。
第二,帮助学习者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背景和公共政策作的过程。一项公共政策的产生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并非长官意志、平白无故产生的,它以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为背景。因为有社会公共的问题的存在,才成为公众关注的、政府着力解决的政策议程,从而制定公共政策。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需要经过执行和评估,才能凸现公共政策的存在价值。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进一步了解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内在规律,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
第三,培养学习者公共政策技能和相关职业能力。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通过创设政策情景对公共政策进行模拟分析,能够增长学习者政策规划、政策决策、政策评估等多方面的公共政策操作性技能,同时也增进了学习者的政策信息收集与加工技能,政策管理技能等。通过严格的“经验性练习”,使学习者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为成为一名称职的政策部门管理者和职业分析师奠定基础。
第四,促进学习者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者与学习者双方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途径,能使学习者针对模拟情景主动参与进来,形成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它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对于公共政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与实际部门工作者分享经验,提高学习者批判性、分析性、推理性思维。
第五,帮助政府部门或实际工作者对已实施的公共政策进行诊断。以实际运行的某一项公共政策作为案例分析对象,能够就政府运作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也能够就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优点和长处值得推广,缺点和不足需要反省。但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查找“政策缺陷”(Policy flaw),诊断“政策病理”(Policy Pathodology),推动实际部门纠正偏差,提高公共政策的效能、效率和效果。一些分析结果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甚至还会对政府部门和实际工作者造成一定压力,要求他们回到科学而又合理的政策制定轨道上来。
第六,培养学习者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的。公共政策过程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结果。“尊重他人,乐观主义以及对因果关系复杂性的普遍关注,是构成职业道德/行为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和态度”[10]要克服成见与偏见,端正科学研究和分析的态度,不能把个人主观好恶带入研究与分析当中。因此,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当然,强调划一的职业道德并不抹杀分析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的运用,直观、主观过程,如情感表达或想像(frame reflection or visioning)可能被使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