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华:对湖南省常宁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调查报告


对湖南省常宁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调查报告
多策盘活 抓降增效
[ 作者:○江小华○ | 转贴自:中国经济研究网 | 点击数:6 | 更新时间:2004-10-3 | 文章录入:admin ]

                       
         ——
   加入WTO以来,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竞争激烈,作为离不开“三农”这个母体的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安全和效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主旋律,贷款的管理过程应纳入农村信用社的“生死时速”定论。然而,当前农村信用社极为困惑的是不良贷款占比高,清收盘活难度大,几乎有谈贷色变之嫌,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全体干部职工的“心病”和全局危机,因此必须尽快尽量化解制约信用社发展的这一致命“瓶颈”。最近,按照上级指示,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贷款结构,澄清不良贷款底子,找准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探索清收不良贷款有效路子,达到扭亏增盈目的,我们对常宁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抓降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不良贷款现状

   常宁市农村信用社点多线长面广,营业网点遍布城乡,是全市员工最多、业务规模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现有农村信用社(部)24个,分社和代办机构460多个,正式员工380多人,代办员(含临时工)429人,截至8月底,各项贷款余额49293万元,比年初净增4945万元,资金实力占全市金融界“半壁江山”。但是不良贷款占比高,本期余额达31791万元,占贷款总余额64.5%,其中两呆贷款总额达29774万元,占不良贷款比例为94%。不良贷款分布错综复杂,具体状况如下:
  (一)按形态划分。逾期贷款2193万元,呆滞贷款26754万元,呆帐贷款2844万元,分别占不良贷款的6.9%、84.16%、8.95%,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64.5%,其中超出平均水平的达10个信用社,城关、蓬塘、白沙、板桥、洋泉、富贵、宜城、联社营业部按形态划分,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72%、72%、77%、73%、81%、72%、78%、71%。
  (二)按行业划分。农户贷款为15793万元,个体工商业贷款3084万元,乡镇企业贷款为1408万元,市、县直企业贷款1824万元,县级财政贷款100万元,乡镇财政贷款459万元,其它不良贷款为9123万元。其中松柏农村信用社企业不良贷款达886万元,占比农户不良贷款427万元的207.5%。联社营业部的工商企业不良贷款达1690万元,占其不良贷款总额3370万元的50.15%。
 (三)按方式划分。信用贷款为25296万元,占贷款总额80%,保证贷款为1657万元,占贷款总额5%,抵押贷款为4729万元,质押贷款为109万元,其中抵押贷款未按时清收回笼的、金额逾100万元的有城关、江河、宜城等农村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抵押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金额分别为258万元、114万元、1745万元、2347万元,分别占其不良贷款总额的8.99%、24.95%、94.07%、69.65%。质押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有城关、兰江、柏坊、荫田、西岭、洋泉、新河等农村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金额分别为9万元、3万元、13万元、9万元、38万元、20万元、7万元、10万元。
  (四)按时间划分。1996年底以前贷款为19026万元,占贷款总额60%。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末贷款6328万元。2000年元月至2002年8月末贷款6437万元。城关、三塘、蓬塘、松柏、烟洲、荫田、盐湖、罗桥、官岭、宜城等农村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1996年底以前贷款金额分别为1865万元、986万元、1771万元、904万元、638万元、371万元、693万元、229万元、1122万元、2896万元,分别占其贷款总额65%、71%、68%、56%、66%、66%、85%、61%、60%、61%。
  (五)按责任划分。已落实责任人贷款30779万元,未落实责任贷款1012万元。其中职工自借担保贷款127万元。松柏、荫田、白沙、庙前、新河等农村信用社未落实贷款责任人的贷款金额分别为523万元、66万元、334万元、29万元、36万元。
 (六)按性质划分。信用社自营贷款22251万元,信用站代办贷款8864万元,基金会转入贷款676万元。其中农行脱钩遗留贷款269万元,行政干预贷款440万元,归并城市信用社贷款2495万元。
 (七)按时效划分。未丧失诉讼时效贷款27641万元,已丧失诉讼时效贷款4150万元,其中农户贷款1675万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695万元,个体工商业贷款718万元,市、县直企业贷款1057万元,财政贷款5万元。城关、兰江、松柏、烟洲、白沙、罗桥、板桥、新河、宜城等农村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已丧失诉讼时效贷款分别为572万元、300万元、438万元、123万元、140万元、278万元、430万元、150万元、165万元、900万元。
 (八)按额度划分。万元以下不良贷款12121万元。万元以上至10万元以下不良贷款12436万元。10万元以上至50万元以下不良贷款5117万元。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以下不良贷款1209万元。10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以下不良贷款908万元,其中松柏农村信用社占353万元,联社营业部占555万元。

                      二、不良贷款成因

   市场经济大潮中,既然商品有假冒伪劣,商业营销有欺诈伎俩,那么农村信用社经营信贷业务有失误,造成贷款呆滞、沉淀、形成恶性“肿瘤”也是不足称奇,不足为怪的。但我们有必要通过调查和研究,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回避老路和陷阱,进一步规避风险,把贷款业务推向良性发展轨道,创造最佳效益。从不良贷款现有状况来看,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问题,既有体制约束,又有机制毛病,既有历史包袱,又有行政干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不顺,政策歧视。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农民、农业,风风雨雨挺过半个多个世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最好的金融纽带,然而至今没有成立行业自律组织,从上到下不名正言顺,管理体制没有统一有序,经营机制创新固然受到限制,因为体制包含机制也决定机制,而机制受限于体制,所以导致政策歧视已为不争事实。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贷款经营政策同城同业不同等待遇。譬如国家给某国有商业银行补贴不良贷款损失6000万元,促其把某企业120万元借款以10万元收回了结,而同在常宁境内经营金融业务的农村信用社却享受不到这种处置不良贷款的政策优惠,只能自行消化不良贷款。其次效益优良的贷款投资项目,诸如大中型水电站、国家级道路、商业性桥梁等的建设投资项目,国家倾向中农工建四大商业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不予问津。另外,有些主管部门要求其所辖部门不得在农村信用社开户。诸如此类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差。
  (二)历史包袱沉重,行政干预严重。由于农村信用社1996年以前受农业银行代管,贷款重放轻收,加之核算是与农业银行分开的,后者更是管利不管弊,好比自己的孩子托人家看管,人家表里不一,不会悉心是自然的。因此截至今年8月底未清收回笼的1996年以前贷款金额达19026万元,占现有贷款总额比例高达60%,这是一个方面。二是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时尚甩给农村信用社一个包袱,其遗留贷款至今仍有269万元之多。三是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整顿期间,农村信用社顾全大局,为了防止金融风波,控制金融风险,被迫承接所归并的借款资产,其实这些借款资产近乎坏账贷款,有的甚至找不到借款户,有的成为空壳贷款,至今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达676万元。四是行政干预产生不良贷款。很多职能部门伸手强行要贷款或强迫贷款。如万宝治炼厂系村级企业,党政领导为了显示政绩业绩,硬性要求松柏农村信用社贷款扶持,结果200万元贷款形成呆帐贷款。据调查统计,行政干预贷款至今形成“两呆”的达440万元。五是城市信用社在度日如年支撑不下时,又将包袱转嫁给农村信用社,目前其不良贷款尚有2495万元,占比达78%
  (三)信用环境差,“抓降”阻力大。一是社会信用程度低劣。一些素质较差客户把借欠贷款多视为“荣耀”,吹嘘自己有“本事”,况且欠不思还,对贷款告催不当回事,依照我行我素及时享乐。如某户拖欠贷款近100万元,在外经商长年不归,据说用贷款包养情妇3人,对贷款多年未偿还分文。二是民间攀比拖欠贷款。一些小额信贷户耳闻目睹大额贷款户不积极偿还贷款,因而在信贷员上门催收贷款时,居然大言不惭,振振有词,“我欠信用社几个钱,有本事去把张三欠信用社100多万块钱收来。”三是社会赖债现象突出。很多借欠贷款户有意逃避信贷员追收贷款,即使被缠住了,也不肯在贷款催收通知单上签字,致使农村信用社失去诉讼时效贷款达4150万元。还有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赖废信用社债务。如原常宁市氮肥厂假破产后,改制更名金穗氨业有限公司,赖掉松柏信用社贷款180多万元。四是情浓于法,权大于法,开脱说情阻收贷款风盛行。较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国家公务员拖欠贷款不脸红,凭借自己是“人民公仆”,是国家干部,社会关系密切,在信用社大举清非攻坚时,无动于衷,好象事不关已。信贷员上门催收贷款时,要么威吓,要么要挟,要么搬出达官贵人劝阻收贷,要么找信用社领导求情,不答应缓收其贷款就寻找机会公报私仇,或给人小鞋穿。如某交通运输部门某负责人之弟在城关信用社借贷款久拖不还,上门催收贷款时,该负责人说情劝阻收贷无效而恼火成怒,第二天就借故上联社搞车辆执法检查,搞翻案秋后算账,蒙吓声称罚款10万元。又如某局局长替人借款5万元多年未偿还分文,也一直拒绝在贷款催收通知单上签字,在万般无奈条件下,信用社“以毒攻毒”,派人天天到他家催收贷款,跟他入办公室软磨,并诉诸法律,岂料法院三个党委成员联合出面替该局长说情,结果可想而知。据调查统计,常宁有300多名国家公务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1200多万元,其中拖欠贷款的乡镇长、局长达20多人。
  (四)制度执行不力,降比难以到位。常宁市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制度是健全完善的,文件出发了不少,领导三申五令要严格依法操作贷款业务,然而,基层社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总是不如人意,或多或少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一是贷款垒大户形成风险。10万元以上户头贷款达5117万元,50万元以上户头贷款达1209万元,100万元户头以上贷款达908万元,而且都是已经形成不良性质的贷款。二是信贷员责任心差,实干精神弱化,当甩手老大,自办业务不够,以致信用站代办贷款达8864万元,占自营贷款22251万元的40%,特别是一些社干公益意识弱,职业使命感不强,连质押贷款也形成一逾两呆,恶性循环,从调查中发现不良贷款中居然有质押贷款109万元,还有未落实责任到人的贷款达1012万元。三是极少数信贷员职业道德不好,违章操作贷款。调查中得知极少数信贷员与贷款户合伙办厂办矿和经商,使贷款户拖欠有恃无恐。更有甚者,为了筹措经商资金,内外勾结冒名贷款,如央田人李建国在盐湖开办煤矿,拉站干肖某联营,陆续借款7万元至今函证不上。四是人情面子贷款现象有之,收贷款时撕不下情面,加之一些信贷员怕得罪人,致使抓降不良贷款成效不很突出。

                      三、不良贷款对策

   风险与高利并存是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一旦被盘活就能创造成倍的利润。当前最关键的是如何设法抓降不良贷款,针对此次调查的不良贷款状况,经过分析不良贷款成因,我们认为不良贷款对策应从这几个方面着力突破——
   (一)市场管理,折价拍卖,化解不良贷款。改革的焦点和实质在于创新,创新就意味着转变观念、转 换机制、出奇制胜。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贷款要有超前超先意识,要用惊险之举来从速从量化险,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窃以为农村信用联社内部要成立资产购销公司,主营不良贷款买卖业务,通过与各地农村信用社协商,折价将其不良贷款收购,一次性买断债权。然后由资产购销公司在辖内开辟不良贷款交易市场,其他有能力的信用社或信用社员工可以从资产购销公司选购不良贷款。原则上所有信用社所有不良贷款进行彻底剥离,从而轻装上阵,投入金融业竞争,发展新的效益,增强新的实力。但是不良贷款拍卖折价差额(含贷款应收利息)按规定比例由贷款责任人承赔给债权原有信用社。这样就在原资产保全部负责各社不良贷款托管托收的基础上发生了本质变化,使不良贷款分账管理变为产权割离,使责任和义务成为权益和命运。
  (二)流动管理,启动带活,转化不良贷款。要结合实际,开辟行之有效的途径,分解转化不良贷款。一是处理“三角债”,把不良贷款化整为零。要深入借款户调查研究,了解经营和债权债务实况,追查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对有债权的借款人,可以通过“三头露面”协调关系,将借款人的不良贷款在结清利息的同时,全部或部分转借给欠借款人款项的人,使整笔不良贷款转化为多笔正常贷款。二是代收欠款抵收不良贷款。通过合法手续,设法代理收妥借款人的外债,清偿借款人拖欠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三是义务代销产品收贷。对借款人库存积压的产品货物,帮助推销出手,用售货款偿还不良贷款。四是“放水养鱼”,转化不良贷款。对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生产暂停的欠贷中小企业,对一些因资金紧张导致经营受阻的欠贷农村经济户,要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决不能让不良贷款随之沉下去,要择机择时适量再贷款支帮促,实行“放水养鱼”,使欠贷客户的生产经营重新运转,也使不良贷款随之“生还”,逐步得到转化。
  (三)责任管理,期限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一、要重新清查违规贷款,对呆滞呆账多年的贷款,追究违章放款责任人,签订责任清收状,对限期内未能收回责任贷款的责任人,实行停薪停职下岗清收责任贷款,直到应收尽收为止。二、对内部职工自借、担保的不良贷款要加强催收,利随本清。对始终未偿还的内部职工借款可以从工资中扣还。三、对离、退休人员的责任贷款,要双管齐下,追究到底,一方面与离、退休人员签订清收责任状,与离退休工资挂钩,限期收回责任贷款,另方面分解任务到信贷员,与两呆贷款百元工资含量和收息万元工资含量考核挂钩,全面加强责任清收不良贷款。四、联社领导班子和基层农村信用社社务会成员要集中精力,调动骨干,把抓实“三违”贷款清收转入重心,探索市场化路子处置不良资产。五、对限期内不能完成“三违”贷款抓降任务的主要责任人要下岗。对任期内不良贷款反映失真且持续攀升的农村信用社负责人,要引咎辞职。
  (四)行政管理,借助法律,消化不良贷款。一是依法清收公务员借款。要把党、政干部和单位职工借贷名额汇总成册,报送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建议党、政发文督促公务员偿还不良贷款,使“还清借款再做官”掀起波澜。二是依法清收团体不良贷款,对有还款来源,但不思偿还而故意拖欠借款的乡镇财政、乡镇企业、联合体经济组织,要采取法律手段,报经人民银行,联合制裁,或“黑名单”曝光,或不予办理开户手续,或暂停提供银行结算服务,迫其回归信用,偿还不良贷款。三是依法清收赖债户借款。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托请公、检、法、司和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对恶意拖、逃、悬、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老、大、难”钉子赖债户予以制裁,该抓人的抓人,该罚款的罚款,甚至可以依法强制变卖财产还贷。农村信用社在掌握政策的同时,要抓住火候,做到惩一儆百,击点震片。
  (五)源头管理,优化运作,控降不良贷款。不良贷款降旧必须控新,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酿成风险。农村信用社要从源头来遏制不良贷款发生,要把好投向关、把好管理关、把好制度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发放贷款要严格遵守金融经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除农户小额信贷外,全部推行有效担保、抵押贷款,要严控大额贷款,严禁超权和超比例贷款。新增贷款要“优生优育”,要选择黄金客户放贷,要抓实贷款“三查”,落实贷款“三包”,确保贷款“三性”。对大额贷款要建立台帐,逐笔登记,现场检查,跟踪监控,落实清收责任。同时,要抓实贷款保全,新增贷款要按照谁管谁保全的原则,任务和责任到人,保全率要达到规定标准。对违规操作、违章放款、监督不力造成债权丧失 的责任人,处理要从严从重。
  (六)重点管理,监控服务,抓降不良贷款。大额不良贷款对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影响较大,必须重点管理,强化清收举措。要实行双线监控方案,切实抓降大额不良贷款。一方面推行静态控制。信用社对企业和个人大额贷款分户建立台账,确定清收责任人,按“日进制”考核任务,按旬张榜公布催收进度,按月兑现奖惩。成立大额贷款清收流动小组,一般两人一组,清收一户再流动到另一户,内部开展大额收贷收息竞争,按含量工资计酬到人,谁收谁得报酬。另一方面实施动态管理。执行信贷员驻厂制度,了解掌握大额贷款户生产经营运行情况,参与产品销售款项调度,使贷款运用到企业实处,防止挤占、挪用、转移大额贷款用途,确保大额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并及时盘活回笼。

  调研:雷小洪  吴基生 江小华  
  主笔:江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