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童叟无欺、言无二价”的传统经商之道已经悄然让位于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打折、返券、让利等促销策略。
看着商场中铺天盖地的各种促销广告,消费者往往难以分清到底是商家赚了自己的钱,还是自己占了商家的便宜。眼瞅着商家从暴利到薄利,从薄利到微利再到无利的广告词,消费者们总不免生出一丝同情;更有甚者,越来越多的商场都拉出赔本赚吆喝的架势,心疼得贴出“跳楼价”的标语,刺激得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在此类打折语汇的诱惑下,慢慢地变成了购物狂。当了解到自己不幸落入商家的价格陷阱之后,许多顾客又开始奉行“不还价不买东西”的购物原则。由于不甘心被人“宰”,砍价便成了应对商家的杀手锏,商家喊出了“吐血价”,顾客还要冷冷地还以“拦腰砍”。于是,简单的商品交易逐渐演变成斗智斗勇的“砍价大战”。
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即使顾客还价,顶多也只是让自己减少一些损失而已。原因何在呢?因为,只有卖家才知道自己的价格底线,一般总会以高于底价的价格销售商品。然而,商家也知道,对于顾客而言,主要的诱惑来自价格。前几天,京城某商场以店庆为由,打出了全场八折、满100元再送20元的“诱人”广告,吸引了众多的客户前来。于是乎,像这种低价格的促销广告,便成了多数商场吸引消费者到来的诱饵,成了商家聚敛人气、制造声势的工具。但在低价格的背后,顾客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比如,消费者往往想不到,即使买到各种特价商品、超低价商品,也并不等于占了商家的便宜。比如在家电商场叫卖的特价机、超低价机中,库存机、淘汰机型,甚至是返修机、残次机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其质量问题小到外壳划痕、包装、配件不齐全,大到没有国家强制的质量认证,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商家有意隐瞒了产品的缺陷,刻意强调特价产品的超值性,误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达到清理库存、减少资金压力和聚集人气的目的。
再如,买200返300!这个倒贴钱般的诱人促销信息曾一度让消费者发疯般地涌进一家商场的大门,也引发了京城商场返券新风暴。可最后打折活动变成一场风波,消费者大呼上当。这种司空见惯的“返券消费”,实际上是消费者进行的临时性的消费活动,它受很多非理性的消费动机影响。再加上“返券”本身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消费者欠加考虑就会导致被动的重复购物,增加购物成本,浪费购物时间,而“返券”给顾客带来的切实利益却很少。现在还有一些特价促销广告纯粹就是商家的噱头。比如,近日某航空公司广告上说的超低价机票,票务中心往往只有几张,乘客根本就买不到。
因此,我们很怀念那个省心的“言不二价”的购物年代,犹如喜欢到挂着“恕不参加打折活动”的专柜等不需要讨价还价的地方购物时心里那份踏实的感觉。毕竟,那时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直接,双方还保留着以诚相待的基本信任。如今,商家温情脉脉的价格促销面纱实质上就是销售信用缺失的叵测陷阱,尤其是现在商家对买家的投诉经常采取回避态度,自身就给人一种缺乏诚信的感觉。这些自然导致顾客与商家产生互相猜疑。
现实生活中,遭遇价格陷阱的现象并非个别,消费者投诉屡见不鲜。每到节日期间,商家虚假打折、返券受限、赠品质量低劣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商家甚至先提价后打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购物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价格欺诈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诚信,而商家缺乏诚信的原因又有两方面:一是没有一套健全的经营法规对商家的促销行为进行制约,使得不法经营者有漏洞可钻;二是部分经营者惟利是图的心态导致了商品交易缺乏诚信之风,导致了各种价格欺诈行为愈演愈烈。对此,有关部门建议,首先,要通过立法解决促销诚信的问题,尽快健全促销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促销各方的法律责任,遏制价格欺诈的不良行为和不法行为,为商品交易设立信用“底线”,并对商家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细致的规定,使得促销购物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由于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氛围没有形成,商品交易诚信机制最终还是要靠政府的引导与监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再次,经营者要做好商业诚信、商业道德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化的商品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一个没有良好商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的经营者最终是无法立足于市场经济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