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与飞机之争”


“裤子与飞机之争”

谢作诗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编:110034

 

   

 

我们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出口总值的80%以上,于是有人坐不住了,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低,我们吃亏了;我们拿1亿条裤子才换美国人1架波音飞机,这是吃亏了。他们还说,经济自由主义既误导了学生,又误导了政府决策层。

1亿条裤子换1架波音飞机是不是吃亏了呢?经济自由主义是不是既误导了学生,又误导了政府决策层呢?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事关我们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大问题。

吃不吃亏的问题,徐滇庆先生《消息报》512期的文章很好地算了一笔帐,比较优势法则也早给出了答案。比较优势法则告诉我们:每个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总量增加,各国普遍得益。

比较优势法则只是表明一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贸易和专业化生产。然而,是不是一个国家不得不按比较优势贸易和专业化生产呢?一个国家可不可以不按比较优势贸易和专业化生产呢?比较优势法则就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了。

    实际上,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能也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即使一个国家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较其它国家拥有绝对优势,能也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

    这就是相对竞争法则。相对竞争法则告诉我们: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每一种商品上都具竞争优势,但也不可能在任何商品上都不具竞争优势;任何国家,能也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

徐滇庆先生讲:“美国的工资水平高。别看美国人连航天飞机都能做,但要他们把生产裤子的成本降到1美元以下,连门都没有。叫中国人制造飞机,造是造得出,但质量还过不了关。”言下之意:美国人能飞机却不能裤子,中国人能裤子却不能飞机。现在,让我来做一个极端的假设,看一看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假设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假设美国和中国能生产同样质量的飞机和裤子;美国生产1架飞机的成本从而其飞机的价格为10亿美元,生产1亿条裤子的成本从而1亿条裤子的价格为2亿美元;中国生产1架飞机的成本从而中国飞机的价格为60亿人民币,生产1亿条裤子的成本从而1亿条裤子的价格为8亿人民币。这意味着无论是就飞机还是就裤子来说,中国都较美国拥有“竞争优势”。

    但这种优势能够维持吗?不能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会全面地进口,中国只会全面地出口,人民币汇率就要升值。比如上升到1美元=5人民币。结果怎么样了?现在美国在飞机上拥有竞争优势了,而中国则仅在裤子上拥有竞争优势——即使你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拥有成本优势,汇率调节的结果,你也只能在相对优势较强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上拥有竞争优势,而必然地在比较劣势产品上处竞争劣势。

    所以,我总在想一个问题:难道美国真的不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吗?他为什么不可以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呢?因为在美国的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排挤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相对竞争法则在发生作用。

    反过来,虽然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愿望和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忘了,在现阶段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下,市场力量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排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就绝对不可以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说一定要考虑条件和可行性,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比较优劣势和相对竞争法则的作用。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附加值高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这高附加值,那是另一回事!

    我们搞了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说它们搞得很“成功”。其实,我们的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仅仅是加工制造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内,也存在着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分工序列;有些工序,有些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局部地密集地使用劳动并不矛盾;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内的每个环节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也不是参与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就一定意味着你掌握了或者使用了高新技术。以这种观点来看,难道我们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功不又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吗?

    樊纲先生讲得好:“现在一些地方在和中国闹别扭,搞什么反倾销之类的,说中国东西太便宜。便宜,其实就是我们的东西有竞争力。我们千万要看到自己的相对优势!”我们当然不会再搞“大跃进”了,但是我们也不要学“高科技先生”哈比比。

中国当然不会永远拿1亿条裤子换1架波音飞机,但急是急不得的。昨天,我们用猪鬃、矿石交换美国的电视机、电冰箱;今天,我们用裤子交换美国的飞机;将来,可能我们只能用自己生产的电视机、电冰箱去换美国的飞机;在更远的将来,可能我们只能用自己生产的飞机去换别的国家生产的裤子——经济的发展可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