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们今年也还继续老调重弹:“真是只典型的小盘绩优股!业绩稳步上升,上市融到的资金还有八、九个亿在账上没花呢。”仿佛只要会省钱,就不需太要在意它有没有挣钱的本事。
[业绩增长有待观察]
对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用友首次融资就募到九亿元的确值得炫耀。从投资价值来看,如果把用友三年前上市圈到的九个亿当年就用投资于北京的房地产,如今的投资回报率即使不比现在用友的“委托理财”更优,也不至于更坏;对于吉利汽车这样善于运用资金的江浙企业,这笔钱可以打造一条年产值数十亿元的生产线;资金利用效率最好的榜样要数TCL,自1999年在香港上市融到了十个亿,随后仅用了4年时间即实现营收超过300亿元、利润近10亿元、品牌价值超过180亿元。
当然,运气比用友差得多的金蝶只在资本市场募集了九千万,2003年的收入也比用友低(365,573,000元),但其去年的收入增长率却比用友高一个百分点(金蝶收入增长率为24.1%,用友为23%),而且净利润比2002年全年大幅增加45.3%,约达人民币59,130,000元,金蝶的利润增长率使它离用友7千多万的净利润仅有一步之遥。这么看来,用友和金碟各有千秋,除了圈钱能力的高低,其它方面尚难分伯仲。
用友2003年财报把利润下滑的原因归咎于四个方面:对收购电子政务及软件外包企业的资金投入增加、人才与产品研发投入增加、长期投资增加以及SARS疫情对业绩的影响。前三个方面的原因暗示:公司软件业务的高投入未必能够立即产生高效益。
2004年初用友宣布了新三年战略规划期:以国际竞争力建设为核心,以国际化为先导,做强做深中国市场业务,开展国际经营,促进公司突破性的新发展;到2006年,成为亚洲领先的管理软件公司,为2010年成为世界级软件公司建立重要基础。
这个看起来雄心勃勃的宏伟蓝图尽管充斥着“国际化”、“亚洲领先”、“世界级”等高调的辞藻,然而该计划能否为投资人带来看实实在在的业绩成长数字,仍有待观察。
[为达目标过度宣传]
2001年政府主管部门给“上市核准制第一股”用友开绿灯的时候,其初衷不可能只是为了打造一只“小盘绩优股”。用友股价放卫星的那些日子,不少公众认为“中国的微软”即将出现,媒体纷纷把王文京描绘成:“中国版的比尔·盖茨。”
用高科技+高增长率+高股价这个公式来计算,用友的明天可谓不可限量。同年王文京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在未来20年,中国将产生世界级的大公司,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只要你成为中国的第一名,你差不多就是世界级的了。中国的一些家电企业已经是世界级的,中国的软件产业当然也有机会。”
中国家电业今日的成就能否用来证明中国软件业明日的辉煌?至少今天我们还难以定论。惟一可以让国人清醒一点的是,王文京昔日在美国演讲中坦诚地说:“用友一年的营业额只等于Oracle几天的营业额”的现状至今没有多大改变。用友要达到Oracle今天的营业额规模(约100亿美元),用友必须将最近三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增长率约40%)保持大约13年的时间。
事实上,由于软件业的景气周期,连微软也难以保持增长速度。在1995年-2000年的五年里,微软的营业额约增长4倍,而2001财年(2000年7月-2001年6月)、2002财年的增长率则分别为10.1%与12%。由于至今仍看不到IT行业景气复苏的苗头,因此“吃不准营业额会增长到什么程度”。
而号称坐拥三十万用户的用友,其ERP软件早已取代财务软件成为主营业务并稳坐中国ERP市场第一把交椅,但把它的年营业额除以用户数的一半,多数人会非常纳闷:它的ERP到底是不是卖得太便宜了?还是采用了“买一套送一百套”的过度促销政策?
对于把身家押在昔日的“百元股”上面的中国股民来说,他们当时押的是“中国版的微软”,而非“XX机构评比的ERP国内排名第一”,至于那似是而非的“国际化”、“亚洲领先”、“世界级”宏伟目标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政府倾斜政策弥补利润]
“中国版的微软”的模样到底该是怎样的?参照美国的“角色原型”可能会得到一些启示:2003年重登500强榜主位置的微软当年营收约300亿美元,其市值接近30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与市值的比例约为1:10。参考这样的“营收/市值”比例推算,如果要打造一个“中国版的微软”,即一个市值排名第一的软件公司(目前中国第一的中国石油之市值约为3800亿元人民币),其年营业额起码要达到的380亿元左右规模。如果这个数字与“发展中国家国情”和“中国特色”尚有距离,那么“世界级”的亚洲软件公司到底有多大?“亚洲第一”又有多大?事实是:TCS最近成为印度第一家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IT公司。Infosys、Satyam Computers和Wipro等另外三家企业也有望在未来数月内加入Nasscom的“十亿美元俱乐部”。
离2001年5月上市融资已有三年,“人民币版的比尔·盖茨”仍没有出现。中国企业管理软件企业为啥老不长个儿?这就连不太懂软件的股民都看出了端倪:目前国内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规模太小,加起来不过几十个亿,就算全吃进去也催生不出一个“人民币版的SAP”,而这个仍在襁褓中发育市场是否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速度,仍是一个未知数。今年初民族ERP厂商熙熙攘攘地喊“国际化”,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后院竞争激烈,腾挪不开手脚这个事实。
狠铁不成钢的中国父母官们也明白:尽管“国际化”吆喝起来很悦耳,但光靠吆喝,恐怕再过十年也喂不出一个“人民币版的SAP”。要让民族ERP们吃饱吃好还长膘,还是得靠父母官们体恤——这不,今年2月份主管部门宣布:用友软件、东软股份、中创信测三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将获得优惠的税率政策,2003年度所得税率将由原来的15%调整为10%。看来用心良苦的父母官们还是为重点软件企业的利润率捏了一把汗。
与此相反,在大洋彼岸的比尔。盖茨却一直得不到“平反”:在反托拉斯案中官司缠身的微软试图向政府客户馈赠Office2003软件,结果这项有“收买官员”之嫌的善举却遭到政府及舆论的一致诟病。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都是“狠铁不成钢”,不同思维的“父母”对“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却有完全相异的理解。
神话之所以是神话,是因为其结果出呼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如果温室能培养出栋梁,大概也能成为一个神话吧。可惜市场不相信神话。综观中外IT业发展史,神话与鬼话之间大概也只有一步之遥:多少风流人物曾一度被媒体冠以“产业领袖”之尊,却不出几年却又因困步不前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完)
转自:http://business.sohu.com/2004/04/23/03/article2199303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