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析与思想政治工作


利益分析与思想政治工作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  李英田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作了粗浅的分析,认为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利益关系的让度、转移和补偿,引导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符合“合理性”原则;同时由于利益实现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是有限的,要完全达到利益合理化,必须结合行政、制度、体制等举措。

【关键字】思想政治工作  利益合理化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有些学者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作为其根源,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性是排斥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脱俗的、纯洁的、高雅的,因此,若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讲利,就把它玷污了。实际上,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永远不会贴近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无法解决。本文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此进行了肤浅的探索,以期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对利益的追求始终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出发点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对利益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指出“历史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P32)满足生存的需要是人们一切社会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正是这种生存的需要和对实现需要的追求构成最基本的利益行为,而这种利益行为推动着人类物质、精神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恩格斯在《神圣家族》这部著作中,批判布鲁诺·鲍威尔时写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1](P103)在分析了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动因后说:“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人们与天奋斗,与地奋斗,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索,改造自然,是为了谋取利益。人们进行社会方面的探索,进行各种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创新和探索,同样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人们与人奋斗,进行殊死的民族战争、阶级斗争以及社会革命更是为了谋取利益。总之,精神和思想的后面是利益,各种社会行为的背后是利益,阶级斗争的根源是利益的斗争,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最后,马克思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P82)。这是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逻辑基础和最基本的出发点。

二、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需要动用多种手段去实现,这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等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其主要作用就是统一本阶级和集团的思想和意志,解决本阶级和集团中部分成员的思想认识问题,使之纳入群体的轨道,从而使其成员形成合力,为本群体的利益目标而共同奋斗。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以一定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离开了利益,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讲不讲利益的问题,而是怎样讲好利益的问题,譬如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是让群众了解自己的利益处境和利益要求,然后提出政治口号,发动群众,开展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最后达到的结果应包括让工作对象从思想政治工作中获得实惠,从而在现实工作中内化为一种力量,获得现实利益。从机理上而言,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维护、服从和服务于一定利益关系的,归根到底是一定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这就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定位。

正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个历史定位和社会角色,就决定了,第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利益并不是矛盾的,非但不是矛盾,而且是能够统一起来的,甚至两者是相伴而生的。离开了利益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第二,并不是先有思想政治工作,而后有利益关系,而是先有利益而后才有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从成立时起就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断奋斗,其思想政治工作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这不是简单的先后问题,而是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关节点和突破点问题。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为利益服务的,而不能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为自身服务,更不能认为,利益是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正因为如此,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利益。事实上,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等,虽然表面上与利益无关,但实际上这同样是为利益服务的,只不过是为长远的、全局的国家或集体利益服务而已,这在后面会进一步论述。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在于引导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符合“合理性”原则

现实的利益关系表现极为复杂,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是由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功能、不同类别的利益有机集合而成的。按照利益的实现范围来划分,可以划分出局部利益、整体利益;按照利益的主体差别来划分,可以划分出个人利益、群体(集体、集团)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按照利益实现的时间来划分,可以划分出长远利益、眼前利益;按照利益实现的重要程度来划分,可以划分出根本利益、暂时利益;按照利益的客观内容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等等。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单一、具有同一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也比较单一,就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奋斗,而市场经济把人们的利益动机和欲望充分激发出来了,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出现众多的利益类别区分,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之间的冲突,这也正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依赖思想政治工作视角的转变,由侧重统一意志向侧重协调关系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发挥是在遵循客观规律之上的,这个客观规律就是利益对于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源性和支配性。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定位则是引导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合理化,也就是使利益所指向的对象—-需要,具备存在的根据和条件,从而使各种利益关系组成一个平衡、稳定和有序的系统。由此,围绕着利益追求和实现的合理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利益关系的让度,利益关系的转移,利益关系的补偿:

一、利益关系的让度: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把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绝不是要鼓励人们唯利是图,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即培养人民群众的“义”,实际上把个人的局部的利益让度给集体的利益,这与追求利益并不是矛盾的。因为属于道德范畴,它是以利益为基础,是离不开利益的,道德本身就是为了调节利益而应运而生的,它是一定利益关系的表现,其使命就是维护一定社会的利益,并使其能够实现。离开了利益就没有道德。马克思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得出 “既然正确的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就必然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人类的利益。”[1](P167)又说,“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1](P609)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如何,就在于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作用如何。如果义所服务的群体利益实现不了,人们所让度的自身的利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人们就没安全保障和其他的利益保障,得到这样的“义”就没有任何作用,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非常有限。所以必须围绕着一定阶级、集团的总体利益来讲义,否则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实际效果。

二、利益关系的转移: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发展的利益观,正确处理好根本利益与暂时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长远根本利益与暂时眼前利益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对这类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小。而有些情况下它们不能完全一致,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所限,人们对自身的利益并不一定能从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因此就容易出现仅仅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的问题。这一点与前面所谈到的“义”不同,“义”是让度自己的利益,而这里并不是让人们让度,而是把追求的利益后置或转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方法来权衡孰重孰轻、孰大孰小,着重讲清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暂时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源泉。

三利益关系的补偿:引导人们树立奉献观,用精神利益来协调利益关系。对于特殊性的行业来说,简单地运用物质利益无法实现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还必须注重用精神利益来补偿。如军人劳动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军人在利益实现上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军人的利益实现必须强调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统一。任何作为利益主体的人,都既有物质利益的需要,又有精神利益的需要。对于军人来说,由于职业和劳动的特殊性,精神的满足和精神的激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军人物质利益上存在的客观差距需要精神来弥补,更主要的在于,军人随时都面对战争,随时都需要流血和牺牲生命,而生命是无价的,生命的付出不是物质尺度所能度量的,也是物质利益所无法完全补偿的,这就需要精神的激发。在我军的历史上,在物质利益菲薄的条件下,也正是靠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广大官兵甘愿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出生入死,赴汤蹈火,流血牺牲。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怎样丰富,对军人来说,都必须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激励的统一,坚持自觉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

结束语:

从历史上看,凡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利益关系紧密相联的时候,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就强大,就能鼓舞人们的斗志,推动社会的前进,凡是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开利益而单纯地作“统帅”或其它业务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倒服务”的时候,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生机和活力,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然而,由于利益关系合理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能完全达到利益的合理化:

一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创造利益,只能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因此,在人们的利益合理而又利益局部性的缺乏时,要善于调动利益本身,进行利益协调和利益补偿,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

二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使得利益机会均等。我们经常听说过这样的话:“那样的工作我也能做,凭什么他们所报酬就那么多”。这就是人们对机会不均等的报怨。因此,必须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机会均等问题结合起来,在进行各项改革的过程中优先考虑机会的均等,如国家机关公开向社会招考、聘用公务员,各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聘任等。

三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完全阻止不合理利益的追求。合理的利益应该得到肯定和保护,不合理的利益追求和获得应受到谴责和惩罚,因此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相结合,用法律的强制力来调节利益的追求,依法保障合理的利益,防止和消除非法的、不合理的利益。

 

引文出处: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通联:

100091

北京1967信箱85楼205室   李英田

电话:01062880940   13161625024

E-mail:   [email protected]



作者简介李英田(1975--),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