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可以说,这既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又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进行深刻反思与审视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成人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与挑战。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则是指将上述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否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稳固,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张力,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有规律。因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都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经济增长也远非社会发展的唯一内容和动力。经济增长特别是一种新经济体制的建构和新经济形态的生成,必然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等广泛的社会领域以及意识、道德领域,要求社会机制从各方面与之相适应,要求社会主体以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为之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和思想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健康的势头和内生的活力。否则,社会文明与经济增长错位,滞后于经济增长,便会积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酿成某种社会危机,形成经济发展特别是新经济体制生成的巨大人文障碍。
一批科学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纳粹德国制造杀人武器的教训,已使西方教育界初步认识到:孤立地学习科学技术是危险的,必须关心社会,探索伦理问题,培养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工程技术人员。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道德问题却日趋严重,青少年道德水准普遍下降,犯罪率上升。这使人们进一步深刻反思教育的失误:现代的社会教育,往往不是以成“人”为终级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把他们培养成为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纯良的现代机器人,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结果出现了“人不见了”的疾呼。用西方学者的话说,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不少人成为只知道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的人,变得越来越不象一个人了。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许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上述种种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出现的精神价值贬值,公民责任感失落及世纪末消极情绪等全球性现象,却是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人文素质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上了议事日程。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了《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强调“人文学科乃是先圣先哲们曾经说过、思考过、并记载的一切最有价值的记录;人文学科告诉我们,在自己的或其他主要文明中,人们是怎样执著探讨那些关于人生基本问题的若干永恒问题的。”美国一学者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掌握科学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要继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他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教育目的的重点应实行“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第四次咨询报告中也写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为此,必须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包括培养全心全意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总之,正如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所指出的:我们对教育的视角“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进行深刻反思与审视的结果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地依靠资本、技术等因素,还有赖于文化的投入、道德的切入和精神的注入等各种非经济的人文因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人文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已占有50%以上的份额。例如德国人严谨的组织纪律性,日本人广泛的对外来文化的吸附性,美国人近乎冒险的创新精神等,既是“文化力”,同时也是“经济力”。近些年来韩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仅仅用数十年的时间就一举摘掉了“发展中国家的帽子”,而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与韩国国民在经济上的高度爱国精神是分不开的。例如,韩国大街上跑的多是韩国产的汽车,人们吃的、穿的、用的也几乎都是国货,并且人人以使用国货为荣。起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到重创后,韩国国民自发组织集会、游行,宣传节省外汇、购买国货,抑制外游,呼吁所有家庭和个人为克服危机贡献微薄之力。很多民间团体发起“汇集外汇铜钱活动”,把市民手头所存的外汇零钱募集起来,填充国库。很多市民还自发地将自己的金银出售给国家,并且不要现款,只要欠条。
反观我国,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出现前后,却是到处沉滓乏起,趁火打劫,唯恐天下不乱。所以,邓小平在分析其原因时,痛心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同时告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认为“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又是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在为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无法回避在某些社会局面正在滋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所产生的种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如总体科技文化事业在发展而封建迷信却在一些地方蔓延;精神文化产品日益丰富而有害身心健康的东西却屡禁不止;反腐败的斗争不断深入而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仍危害严重;法制建设日趋完善而对刑事犯罪的打击仍待加强;全社会普遍文明水平在提高而黄赌毒沉渣泛起;各种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改善而假冒伪劣仍然猖獗;各种服务的硬件在上档次而软件却徘徊不前;个人的职业收入增长迅速而敬业精神明显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而勤俭节约的风尚逐渐淡化;个人的竞争意识增强而团结友爱的传统在削弱……据统计,我国目前正经历第五次犯罪高峰期:1990年至今我国每年发案率有150多万起,其中重大恶性案件就有50多万起,比有据可查的1985年增加了六七倍。这就意味着:目前全国每20秒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每一分钟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中国青年报》1998年11月28日)。面对上述种种,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不能不使人警醒、引人深思。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成人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与挑战。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健全的人,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与人才。即便所谓人才,首先也得是个合格的公民,这是前提。一个受过完美教育的现代人,与智能机器人的根本区别是,他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活体;他是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成员。一个学者或者专家,如果没有明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在事业上很难有大的成就,就是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很难的。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说得好:“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正因为如此,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便已明确提出:“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进一步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新近通过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之一是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因此,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乃是各极各类教育的共同使命。普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成人教育更要重视素质教育,以便使劳动者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科技文化知识同步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带有浓厚的“谋职教育”与“功利主义”色彩:重视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忽视心灵的教化、人格的培养;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专业理想与专业精神、竞争与创新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熏陶;重视数量与分数,忽视质量与人文;重视当前功利、忽视长远效益;有的干脆认为成人的思想已经定型,不再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以上种种教育中的工具主义、技术主义倾向,使得成人教育变成了生产统一规格产品的工厂,学生则被当作“制造”劳动力的原材料,而最重要的教育──人文主义精神层面的内容却被忽视,学生也因之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倾向。
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认识的日益深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的主旋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不久前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人的精神价值将置于首要地位。这表明,人文精神的培养将成为国际教育的一个新核心内容,而中国的成人教育也无疑会融入这一教育发展大潮中。因为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成人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是、也不能是一处纯粹的技能性教育,更不是工业生产,而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那种只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忽视心灵的教化、人格的培养,像工厂一样把学生当作“制造”劳动力的原材料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尊严和意志遭沦丧,创造性和想象力被压抑,同情心和道德感被窒息,其心目中的理想唯有一张文凭、一个普遍认可的符号和资格。越来越多的学生处于迷茫、彷徨的状态之中。这迫使我们的教育去思考人类自身的一些问题,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以建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综上所述,成人教育应改变长期以来以专业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片面教育倾向,克服单纯的“功利主义”、“职业至上”的思想,重视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员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行为习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既是二十一世纪赋予中国成人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成人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发表于《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