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兴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
国际经济学界前1000位经济学家中有19位华人,其中,华中科大毕业的有三位,该校毕业生石寿永名列前茅;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薪特聘14位海外知名的经济学家,华中科大有四位;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迎来了成立十周年暨经济学科建设23周年的日子。在学术院庆会上,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早期以理工科为主体的华中科技大学,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内竟然培养出许多蜚声海内外的经济学家,被经济学界称之为奇特的“华中科大经济学家现象”。培养出这么多经济学家,对综合性或者以文科为主的知名大学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像华中科大这样新型的理工科大学竟然培养出如此多经济学家的确不多见。
卓越成就
●全球排名前19位华人经济学家该校毕业有三位
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主办的《经济学动态》介绍,2000年,在欧洲经济学会的资助下,总部设在比利时的权威研究机构欧洲经济学与统计学研究中心(ECARES)依照全球经济学家普遍公认的指标,开展了全球经济学家进行排名的研究。
1994年至1998年,全球经济学家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排行榜上,共有19位华人经济学家位列其中,而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就占了三位,他们是美国印地安那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清华经管学院高薪聘请经济学教授有四位
近年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推出了高薪聘请国际高水平的学者担任“讲
艾春荣,全球排名第279位。其学术贡献是,对如何确定半参数估计值的上界这一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解;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找到一个半参数估计值这一问题提供了全面和满意的答案。其研究成果推进了半参数研究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研究的系统性与一致性。
田国强,排名第421位。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动态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他提出了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即有限经济自由和不完全市场体系环境下的企业产权理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三位所长毕业于该校
在我国政府的最高智囊机构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家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副主任谢伏瞻两次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多次主持和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课题,其《东亚金融危机跟踪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等重大项目,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改革战略的拟定和健全有重要参考价值,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另外,中心下属的三所七部中,华中科大校友张军扩、陈小洪分别担任市场经济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所的所长,近年来在首都开始崭露头角的新锐经济学者————巴曙松为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也毕业于该校。此外,还有在农业领域颇有研究的李佐军等。在经济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还有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等。华科大校友已经成为辅助国家相关经济决策的骨干力量之一。
原因探寻
是什么原因让这所理工科大学在海外造就出这么多的经济学家,又在国内培养出这么多一流的经济专家呢?巴曙松认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成就,有几条主线不得不提。
●有一位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作为学术带头人
有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知名经济学
今年91岁的张培刚老先生现担任华科大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1941年进入哈佛大学,在哈佛期间,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1945年张培刚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7年,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学校授予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并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张老也成为到目前为止亚洲惟一获此殊荣的人。
除了
早在80年代初期,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就在老校长朱九思的倡导下,开国内大学风气之先,让多门课程直接采用美国大学原版的英文教材进行教授,使师生不仅直接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后来许多学生反映,下功夫“啃”大部头原著对自己的理论功底、思想方法、视野开阔、分析问题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同时也培养了读书习惯,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经过这些原版教材的熏陶,学生一旦出国深造,就能很快地适应国外环境。直到今天,学院仍然开设有“经济学—数学”双学位班,主要专业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
●数理知识成就大经济学家
理工科学校短于经济学,实属带历史局限性的误解。应该说,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正是华中科大毕业生后来能在经济学界大展身手的重要学科优势。
早在40年代就在美国从事统计学研究、现在华科大经济学院执教的
同时,许多毕业于华中科大在国际上有名的经济学家不少人原来就是学习数学和其他理工科出身的,比文科生更能在文理交叉领域做出成绩来。
●心口相传的学术传统
巴曙松说,华中科大经济学科的成熟是融合了几方面的传统,其中最突出的是武大经济学的传统和华工的务实作风。
接受记者采访时,巴研究员特别强调,老一代人的治学风格在学界心口相传,代代相继。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在华中科大身上只是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