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算经济学家吗?


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总要或隐或明的做出价值判断,现在理论界提起的什么样的人才是经济学家的讨论,这其实是人们在给经济学家本身做出价值判断了。为什么会有如此一番议论,原因在于人们对我国一些经济学者在改革中的行为并不完全表示认同,这种讨论实际上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学者能够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我们经常提到要净化经济发展环境,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社会希望经济学家这个队伍能净化自身的行为。如此看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才算一个经济学家,这的确值得设问,更需要我们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们思考。
    那么经济学家应有什么样的行为呢,其实像亚当、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等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的行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回答,现在我们从一个非专业人员、特别是从普通群众的角度看到底应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某村有一个年轻人,身体很棒,但好吃懒做,没有吃的便借点摸点,快大年三十了,邻居见他七十多岁的老母可怜便送给老人一点东西过年,这个年轻人因实在饿得不行便拿去吃了。邻居知道后指着年轻人骂,你还像个人吗。有这样一位经济学人,他给一位国企厂长出了个骚主意,这位厂长便顺利地把国有资产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并且升迁到政府机关任职,当然企业是破产了,职工全部失业,作为回报,这位厂长给了学者一个可观的红包,当工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指着这位学者说,你还像个人吗。如果一个连人都不像的人,他能算经济学家吗?
    有人说,经济研究是经济学家的饭碗,对于经济学家经济研究首先是一个谋利工具。有一位搞经济研究的小伙子对我说,他之所以选择经济学这个行当,就是看中了经济学家既有钱又风光。我跟他讲,根据你的智商,从事其他行业一定比搞经济学更赚钱,你又何必自讨苦吃呢。我记得樊纲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同学不少经商了,而他却搞经济研究,整天与智者、先人、前人对话,从中探讨真知获得乐趣。(大意如此)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在长沙岳麓书院演讲,当一位大学生问他如何看待中国大学生中的经商热时,这位学者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现在培养赚钱的工具,这是违背大学的教育理念的,著名大学的商学院培养的学生应是企业界的精英,如果只为了赚钱,参加专业培训班就行了,又何必去到大学呆那么久呢。看来这两位学者都不赞同为赚钱做学问的。为什么呢,因为学术成果其中也包括经济研究的成果主要还是一种公共品,公共品是难以作为商品来卖的,如果有的成果在作为商品在卖,那么这种成果的学术性也就值得怀疑了。
    中国人对顶着“家”桂冠的人大都是很崇拜的,这种崇拜其实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家者不仅是人,而且是人之佼佼者。这不仅是老百姓心中“家”的标准,更是对“家”的一种期待。一个拦路抢劫的人或敲门行盗的人人们不可能将“家”的桂冠送给他的。社会不仅对“家”有一个一般的要求,而且不同领域的“家”有不同的标准。一个已婚者和第三者发生了性行为,人们会说他们这种行为不对,但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一个中学教师和他的学生之间,那就会立即引来一阵唾骂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经济学家在党政机关的咨询机构任职或任顾问,这些学者在推动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实践的结合,促进经济学的普及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其他领域的经济学者难以达到的,今天经济学在中国的官方和民间都受到如此高的礼遇,我们不能不感激这批经济学者做出的贡献。但要注意的是,经济学者与政府官员可以结合,但不应该融合,因为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必竟有不同的行为目标,二者保持那么一点距离,经济学者才能客观冷静地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