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消费是一种品位


今年6月初,携带着数十个顶级奢侈品牌的“品味生活展”亮相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林宝坚尼“蜘蛛”跑车、英国潘威名表、迪奥套装等产品纷纷登场。10月,英国布莱汉姆集团将把他们在摩纳哥举办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原样搬到上海。2005年举办的上海国际汽车展上,一辆1000万元的劳斯莱斯展出4小时后,就被一位房地产商买走。据统计,目前,奢侈品消费份额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奢侈品消费增长比例最多的是中国大陆。

  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在中国亮相的名称叫“品味生活”,这到十分有意思,奢侈品消费与“品位生活”联系在一起,是蛮雅致的,还有媒体发表文章说,世界已经到了“体验经济阶段”,也就是说,奢侈品消费“大众化”了。可是,我总是心存疑,中国真的到了“奢侈品消费时代”了吗?我们应该怎样提倡健康的消费?

  以前,人们常说,中国人喜欢把争来的钱存起来,中国的储蓄率是世界最高的,可以达到40%左右,而欧美人“会花钱”,美国的不少人是“负储蓄率”,“生活得十分潇洒”,他们会“花明天的钱”。

  其实,“会花钱”是不要教的,一学就会,从来没有听说有过“花钱培训班”。目前,我国也开放了“按揭”之类的“花明天的钱”的措施,人们纷纷参与了其中的实践,年纪轻轻,工作没有几年,购买住房就挑120平米以上的大房型,每月的“按揭”支出可达五六千元之多,以后的30年,就在这种沉重的负担之下生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统计,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居民的整体负债率已经高于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

  人民得到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是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一个考核指标,也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党的宗旨的要求。市场经济开发人们的各种欲望,形成消费的各种需求,现代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诸如吃、穿、住、行的一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一方面的吃穿住行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外,社会出现了生命质量提高、环境消费、休闲消费、体验消费、旅游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等的需求,这些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样式的增多,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步富裕起来以后,消费方式、消费内容的健康与否,又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倘若负债消费的过度发展,会对健康消费造成危害。我们看到一些负债消费过高的青年朋友怎么也不能“潇洒起来”,沉重的按揭支出,改变了平时的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历来是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马歇尔模式是从消费者“精于计算”的假设,较多地从价格影响、需求偏好、选择自由度、个人收入等因素提出见解。巴普洛夫模式主要从“条件反射”的角度,分析了商业中的诱惑对人们消费的影响。维布雷宁模式分析了社会文化、社会地位对人们消费方式的影响,他说,人群影响有初级人群,主要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消费示范作用最大;次级人群,主要包括团体、教会、学术组织,影响次之;渴望群体,即“追星”现象出现的理性分析。EBK模式,主要分析了消费行为的五个步骤的决策过程。还有哈华德——希思模式,分析了人们消费方式的刺激因素、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产出因素的相互关系。种种理论对消费方式的分析都不同角度给人启发。

  由此,我想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还有许多社会现象需要我们去思考。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先富起来的人们,他们收入颇丰,较多地在体验经济消费、国际旅游、奢侈品消费,是合理的、正常的。然而,这不能成为消费的价值引导,以促动人们去学习,去攀比。比如,一些青年朋友工作不久,收入有限,就出现“掼派头”、“别苗头”、“讲立升”的想法和做法,炫耀性消费、奢侈品消费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除了以上说的“住房追求大房型”以外,购买汽车已经看不上桑塔纳、POLO,而青睐宝马、奔驰,买电视“定位”大平面液晶,等等,胃口越来越大。更有甚者,一般规矩的消费已经没有刺激,开始追求黄、赌、毒消费,于是会步入违法犯罪的泥潭,这就有悖于和谐社会了。应该说,社会生活方式是人们自己追求和享受的东西,旁人也无权干涉,然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消费方式,社会的主流媒体和舆论应该有自己的引导和宣传,媒体追求新奇,追求大款的豪华消费,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尤其对青年的社会价值观有不健康的影响。而且,这种引导不仅在媒体的报道中,还会在各种广告和商店的环境布置中,社会环境的健康时时处处会出现。

  我认为,从自己的经济实力出发,选择合理享受,并且讲求节俭,是我们提倡的生活方式。健康消费行为是一种生活的品位,我们在“品味生活”时,不能不恰当地追求豪华生活、奢侈品,追求派头、炫耀自己,而使健康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