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罗奇对格林斯潘的批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Co.)是世界最有实力的投资银行之一,该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对格林斯潘一直持批评立场,他对格林斯潘的批评主要有两次。
一次是2004年2月27日,他发表“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公开信”,另一次是2005年1月,他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第1、2月号发表“Think Again: Alan Greenspan”。
在2004年2月27日的“公开信”中,罗奇主要阐述了六个基本观点:第一,美国经济出来就没有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泡沫中走出来。第二,格林斯潘通过过度干预市场维持了美国经济的表面繁荣,去要让美国付出更加严重的代价。FED过度刺激了美国经济,而且用完了“弹药”。第三,抨击了格林斯潘的一个观点——“我们处理泡沫后果而不是处理泡沫的战略是成功的。”指出格林斯潘所奉行的政策——将利率风险从方程式中去掉,就等于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道德风险”,这正是上世纪90年代股市泡沫的中心问题。第四,揭露了格林斯潘不断地玩弄“资产泡沫”游戏的本质。第五,认为格林斯潘维持人为的低利率是另有隐情——迎合政客的口味,而且不便于公开讨论。第六,FED维持低利率(当时联邦基准利率为1%)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强烈要求格林斯潘立即将联邦基准利率调高至3%,以使金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恢复正常。
在2005年1月的文章中,史蒂芬·罗奇承认,在格林斯潘的看护下,美国已经出现了繁荣,然而,他还是对格林斯潘作了批评。
他认为:格林斯潘已经“把世界经济赶到了崩溃边缘”。2006年格林斯潘将不再担任美联储主席,在他身后留下的将是创纪录的对外贸易逆差,整整一代美国人不但几乎没有什么储蓄,而且负债累累。美国人对他们的资产尤其是房产的依赖性太强,而不是依赖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他们有着巨大的经常账户逆差,而且因此产生的债务大多数是欠给了亚洲国家。这些国家利用低利率诱使美国人陷入更多的债务。在高科技泡沫破灭,股市垮台之后,格林斯潘缓和了美国的经济衰退,但是,他的补救办法可能导致更大的问题,而且,住房地产将是最大的泡沫。
在罗奇看来,格林斯潘的强项就是利用美国的特殊地位,制造资产泡沫。他指出:“用这种办法来管理全球经济是不行的,”到目前为止,美联储运气尚好,但是,这种局势维持的时期越长,美国和全球经济遭受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大。
很多人将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的恢复归功于格林斯潘,认为是他拯救了世界。“实际上,在安然度过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年份里,世界在朝着更加危险的领域航行,”“自从1999年来,全球经济失衡显然变得更加严重。”美国经济繁荣的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这些失衡。持有大量美元的亚洲国家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将这些现金重新注入美国。这一过程实际上对美国的利率进行了补贴,对美国的资产市场构成了支撑,并诱使美国消费者陷入更多的债务。由于发现自己有了新的购买力,美国人就转过头来购买各种东西,从中国产的DVD播放机到日本产的汽车。
罗奇认为:“亚洲和欧洲正日益依赖于过度负债的美国消费者,而那些消费者则越来越依赖于亚洲的利率补贴。这些不平衡持续的时间越长,出现剧烈调整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Think Again: Alan Greenspan”一文中,罗奇列举了关于格林斯潘的九道判断题:
第一题:格林斯潘促成了美国90年代的经济繁荣
答案:只对了一部份。
第二题:格林斯潘战胜了美国通货膨胀
答案:错。
第三题:格林斯潘从股市崩溃中挽救了美国
答案:也许是对的,但是代价有多大呢?
第四题:在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格林斯潘拯救了全世界
答案:错。
第五题:格林斯潘预见到劳动生产力革命
答案:对。
第六题:格林斯潘延长了“强势美元”的时间
答案:没有必要。
第七题:格林斯潘让未来的美国经济处于良好状态
答案:下此结论还为时过早。
第八题:格林斯潘在政治上是独立的
答案:是的,但是……
第九题:很难有人可以取代格林斯潘
答案:很难说
在九道题中,完全肯定的只有一道题。而且与FED的主旨无关,看来,罗奇对格林斯潘的看法真的是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