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ABRAHAM
世界即将遭遇一场流感大流行,全球数千万人将因此丧生,世界经济也可能被破坏,这一观点正在成为常理。无论是美国总统,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都明确表示,这场“生物海啸”不会放过任何人,世界各国都必须作好准备。
没人能否认为可能的灾难未雨绸缪的必要性,但这一次,警告的规模似乎超出了威胁的大小。
人们忘记了,战后世界已挺过了两次流感大流行:1957年的“亚洲型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型流感”。造成两次流感的现象,与科学家们担心现在会发生的现象相同:禽类与人类流感病毒交换基因,创造出新的流感病毒。据估计,1957年的流感大流行,导致全球200万人死亡,而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导致约100万人死亡。要正确地看待这些数字,世卫组织认为,正常的季节性流感也会导致25万至50万人死亡。
当然,1918年爆发的流感更为严重。当时的世界饱受战争蹂躏,新的病毒却又四处横行,导致了4000万至1亿人丧生。公共卫生官员和政客的警告让人们感到,新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数,会与1918年流感爆发旗鼓相当。
但没有科学证据能证明这一观点。
1918年的世界毫无准备,无法应付任何种类疾病的爆发,更不用说新的流感病毒了。战争的需要,已使社会和医疗基础设施的负荷达到极限。流感病毒当时还未被发现,对防止流感病人出现继发性疾病很有用的抗生素,也是几十年后才开发出来。
今天,我们有了抗病毒剂,这至少应该有助于减弱疫情最初的影响。另一个问题是,一些较穷的国家无法承受这些药物的价格,而药物产量远无法满足潜在需求。但这是个可以解决的全球治理问题,并非恐慌的理由。与1918年不同的是,我们有生产疫苗的技术,这是对抗新的流感株唯一可靠的保障。
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当局所采用的沟通政策,造成了
公众对流感的焦虑。这一过程始于1997年,当时香港有18个人感染了由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致命流感,流感观察人士因此变得恐慌。这是人类第一次感染禽类病毒,科学家担心,这种病毒会很快变得更加适应人类,并引发疫情。
当世卫组织等机构准备应付这一威胁时,它们觉得有必要提醒公众和政客。流感是普通疾病,即使是更致命的流感也难以让人们感到忧心忡忡。让人们回忆起1918年的流感爆发,是引起人们关注的好办法。但这一提醒世人的举动,现在却有可能成为自身成功的牺牲品。
每检出一例禽类被H5N1病毒感染,都被视为世界向灾难又靠近一步的征兆。而没有得到充分说明的是,H5N1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禽类病毒。尽管该病毒感染人类的能力有限,但它尚未获得能在人际间轻易传播的基因特征,而这是造成人类疫情的必要前提。本月,由世卫组织建立的全球网络内的科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指出,没有证据显示,H5N1病毒自8年前开始感染人类以来,已获得了人类或其它任何非禽流感的基因。
一个重大威胁在于,随着H5N1传播给世界各地的鸟类和家禽,它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同人类和哺乳动物流感病毒融合,并最终演化成高效的人类流感病毒。但在这一过程中,它的致命性可能减弱。
全世界有时间为可能的疫情做好准备,并确保有足够的药物和疫苗可广泛供应。但如果频频警告一场1918年规模的疫情即将来临,则会带来危险,首先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其次,如果疫情没有如期发生,则会遭到人们漠视和冷嘲热讽。
===
作者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公共卫生媒体项目主任,并著有《二十一世纪疫症:非典型肺炎的故事》(Twenty-First Century Plague: The Story of Sars)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