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诸葛亮的失误



一、战略失误

从楼主文章的论据来看,只能推导出蜀汉在战略执行层面的确存在较大失误,而却看不出其战略本身有任何不当之处。相反“隆中对”作为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成功战略案例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动摇。而既就是执行层面的失误,我认为诸葛亮也并非首要的责任人,而是刘备的“三人集团”。事实上,刘备的这个“三人集团”也是导致楼主文章中所提到的很多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蜀中无大将”(此点将在后文还有详细论述),比如因关羽被杀而攻打东吴的决策等。

二、自知不足

其实,攻打魏国时机不成熟,诸葛亮是很清楚的。不仅如此,在攻打的战略上也不是他所预期的。然而,“事在人为”,试问如果诸葛亮现在不打,在诸葛亮可预见到的范围内,谁在何时可打(要不是六出岐山,诸葛亮连姜维都遇不到!)?相比日后诸葛亮死后,蜀国被动挨打,还不如在他活时,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出击,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其实这也是以攻为守。他在“隆中对”中曾说道:“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可见,他早在“隆中”就已对攻打魏国的时机及战略做了规划。但战略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尽管“隆中对”做为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近乎完美,但不可能预期所有的现实情况。这使得他不得不在“隆中对”所定义的成熟时机到来之前,选择进攻。

三、不善育才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汉缺人才,与诸葛亮不善育才不能说没有关系。但横观当时三国,有谁的人才是“育”出来的?是谁“育”出来的?导致“蜀中无大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刘备的“三人集团”。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历史中被广为传颂。 这种小集团式的领导在刘备还相对弱小,“组织规模”还不是很大时,的确起到过非常好的作用。然而随着刘备方面“组织规模”的扩大,他们这种小集团的封闭性却使更多的有用之才对刘备望而却步。先看赵云,赵云本不是刘备的部下,但刘备认识赵云也是比较早的,但赵云并没有一开始就投身刘备帐下,而是先后辅佐过几个人,最后才到刘备身边;再看张辽,曹操手下的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为魏国平定东吴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却以前是吕布的人,而且与关羽关系不错,但吕布在小沛被打败斩杀后,关羽竟然把张辽推荐给了曹操,却没努力留为已用等等。

四、华容道放曹

赤壁之战后,关羽被安排守华容道从而放曹,可谓是诸葛亮战略、战术以及用人艺术三方面相结合的经典案例。不知楼主文章为何将其做为反而案例。

首先,战略方面,要形成“隆中对”中即定的战略格局(即三国鼎立),必须放曹。杀曹则魏灭,魏灭则吴统天下。当时刘备可只有三千兵马,怎可抵挡吴国的几十万大军! 所以只有让魏吴相互挟制,才有刘备的生存发展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隆中”即做出三分天下的战略。

其次,战术方面,张飞放烟,关羽伏兵等等,皆是经典,不再赘述。

而用人方面,既然必须放曹,安排关羽放曹则是最佳,一则可以放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二则可以借饶恕关羽而卖其一个人情,从而彻底驯服高傲的关羽;三则让关羽也还曹操一个人情,以免以后在不该开恩的地方开恩。由此可见,诸葛亮安排关羽华容道放曹可谓是一箭多雕的经典谋略,怎可做为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