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最后的"价格闯关"---政府决意让资源价格上涨
【价格闯关对于近30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来说,并不陌生,是改革进程中最关键环节,是改革成败的"晴雨表"。近30年来,改革已经将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改变成市场价格,而放弃政府指令性价格管理手段。我们已经看到改革的显著效果:在今天,凡是价格开放的商品,其价格不是趋向上涨,而是稳中有降;这说明价格市场化对相应的生产供给形成了非常好的良性促进反馈。因此,决不要误以为价格市场化就必定导致价格上涨。比资源更重要的粮食,其价格与市场在开放后同样没有出现价格迅速上涨局面,而保持在一定的供求基本平衡的水平上。
现今,只有资源性商品特别是能源商品的价格仍然受到政府严格管制。而资源的普遍短缺所导致的世界范围内的成本价格上涨,已经使政府为管制价格所付出的代价变得越来越高昂,越来越难以承受。另一方面,人为压低资源价格致使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并且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为压低资源价格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廉价资源依赖型经济体,一旦这个资源"优势"不复存在,这个经济体就很有可能陷于危机,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生活都将产生严重问题。有人曾说,如果考虑到资源成本,那么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实际上低得可以忽略不计。可见,现今中国经济体作为资源依赖型经济体所面临的问题是多么严重!这也是过去计划经济所遗留下来的一个巨大问题,因为计划经济的通常手段就是对价格的管制,其通常后果就是价格的畸形扭曲化,使价格无法成为经济活动的自然而有效的信号。另一方面,廉价资源依赖型的经济体告诉我们:当今我们并不算富裕的社会实际上已经泡沫性地过度富裕了,因此当资源成本对经济起真正作用后,它有可能使我们的社会比现在更加贫穷,这取决于我们的经济体是否能够实现增长方式的创新与转变了。
现在,政府已经非常想改变这种计划经济所遗留下来的残余手段,试图作最后一次的"价格闯关",让资源价格市场化,以实现利用与补偿的动态平衡。但是政府也应充分注意到现今的经济体实际上已经成为资源依赖型经济体,闯关不可不搞,也不可不谨慎。特别是要做好外围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准备充分的资源供给,以便在价格改革时平抑价格。价格闯关的目的并不是让价格上涨,而是在价格稳定的情况下平衡供求。因此,在中国经济此处最后的价格闯关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促进资源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有效供给的能力,包括现有资源的替代品的开发的能力。
畸形的医疗市场化致使医疗价格迅速上涨,畸形的教育市场化也致使教育价格迅速上涨。如今,资源市场化是否也会导致资源价格迅速上涨呢?人们抱着巨大的疑问。资源价格上涨,对整个经济体起到全局作用,因此,如果也造成畸形化,那么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此,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价格开放的时候,供给是否得到相应的确保。在此要特别提醒一个问题:要提高资源有效供给程度,就必须要打破资源(能源)行业的垄断经营状态,否则,一方面放开价格,另一方面又因行业垄断而制约供给,则对经济运行必定构成巨大的威胁!今天,中国的资源生产行业基本上国有垄断,虽然垄断是国有的,但它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一点已经有医疗与教育两大领域的"失败"案例做为典型了。如果政府还不明白这个基本经济道理,那中国的改革只能是---失败!由此来看,此次政府想在保持资源行业垄断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提高资源价格,这种做法并不好。价格提高不是目的,价格提高以平衡收支也不是目的,价格提高的目的是刺激供给,从而达到恢复价格稳定的作用。――黄焕金】
物价水平走低创造良机 水电气涨价政府心意已决
时下,有关水、电、气等共用产品价格即将调整的消息不断。而近期持续走低的物价水平也为上述调整带来了可能。
虽然记者昨天向国家发改委的求证未得到正面回复,但从官方近来的一系列举动看,国家调整水、电、气价格,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心意已决。
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主办的"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作了《抓紧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报告。
当天,发改委主任马凯说,我国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包括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
10月31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又说,水价上涨还没有到终点,还不能反映其真实成本。
两条控制线"过气"调价时机降临
曾培炎在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把握时机"。
如果分析时下的宏观经济背景,这个"时机"或已降临。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接连走低,这使得公共产品价格的向上调整成为可能。但在一年多以前,由于物价水平持续走高,国家发改委特地向各地下达了"两条控制线"通知,当一地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三个月超过(含达到)4%时,当地应暂停出台提价项目3个月。纳入管制范围的产品中,水、电、气等资源类公共产品赫然在目。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是时,防止通货膨胀仍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改委向各地发出了通知,再度重申了"两条控制线"精神。
如今,整个物价背景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据发改委分析,今年以来"除2月份因春节季节性因素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8%、同比上涨3.9%外,其余月份均保持小幅增长或略有下降态势"。预防通缩公共产品"托市"
虽然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但煤、电、油三大资源产品价格却持续上扬。
今年以来,发改委先后6次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包括1次降价),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累计每吨分别上调650元、550元、103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厂价格分别上涨了17.3%、16.5%和27.7%。
相应的是,电煤价格(1~9月)也比去年底每吨上涨35元左右。随着"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在5月的实施,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2分。
随着上述产品价格的继续走高,国家原有的价格管制政策也显得压力重重,要求放开价格的呼吁也越发强烈。更何况,持续走低的当前物价也需要一个上涨的力量扶持,以防止通货紧缩的到来。
"目前政府唯一能提高的就是公共、服务类产品的价格。"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如果从CPI的分项产品价格来看,其他类产品价格要么仍在走低,要么已经抵达相对高位,唯一还能上行的就只剩下煤、电、气等居住、服务类类产品价格。"不过,提高这一类产品价格还需要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
调价不会一蹴而就
显然,国家已经考虑到了这样的问题。
曾培炎的讲话中,特别提到"要建立健全对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积极采取社会保障、财政补贴、价格优惠等措施,确保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改革而受到影响。"此外,提高价格、改革机制也不会一步到位,因为曾培炎在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而且要"分步推进"。
有专家担心,一旦上述价格因素传导到消费品上,很可能会把中国经济推向通货膨胀的边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认为,由于煤、电、气等价格因素并没有体现在CPI中,因此防止隐性通货膨胀仍然是当前要务。
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上述产品的改革调价之路不会一蹴而就。
国家发改委发布前三季物价情况 电煤价格涨1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初步统计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电煤价格比去年底每吨上涨35元左右,涨幅约15%。阅读全文
"资源价格改革"把老百姓挤进绝境
任何一个以"市场化"名义展开的改革推进之前,首先要做的都是要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反思一下,当下的医改、教改、房改所以陷入困境,正在于改革之初对社会保障的漠视,弱者被市场化挤进绝境。阅读全文
资源价格市场化须有市场运行基础
与价格形成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价格应该包含所有的成本。在当前的中国,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许多社会成本并没有包含在资源的价格中,也就是说,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问题十分严重。按照经济学的常识,当存在外部性时,价格机制就会出现失灵。其结果是,由于企业和消费者不需要承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成本,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在资源价格市场化之前或者同时,政府应该认真界定产权,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征收"资源税"的方式使资源的价格合理化。
"资源价格改革"把老百姓挤进绝境
一直以为"资源性产品涨价"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宏大改革方向,没有想到它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突然站在我们身边,它将在全面提高生活成本的同时影响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每一件事。
据最新一期的《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29日,在国家发改委主办的"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等部门和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企业的多位高官聚首共论"资源价格改革",透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煤炭等资源价格改革路线图即将成形,五大资源价格均要提高。
可以看到,此次改革运作已不仅仅是一张火车票或一剂药的问题,这五大资源差不多全面覆盖了社会的基本生活资料,市场价格传导机制下,公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将会全面上涨--对公众影响是如此之大如此之全面,所以官员、专家和老板们就不能只停留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促进资源节约和实现资源价值"这些美丽改革图景的自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改革的社会成本,以"首先支付和谐成本"而不是"遇着矛盾绕着走"的逻辑起点启动改革。具体来说,要看到此次资源性产品涨价将考验两种制度。
首当其冲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试错,我们应该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市场化不是万能的,人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不能把任何人都裸露于市场之下让他们平等承受市场考验;另一方面,很少改革能达致"帕累托最优"状态(既总福利增加而又无人受损),大多改革在利益调整中都会产生一个政策性利损群体,他们承担着改革的成本--为保障那些"无力面对市场"的弱者和改革成本可能承担者的利益,任何一个以"市场化"名义展开的改革推进之前,首先要做的都是要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反思一下,当下的医改、教改、房改所以陷入困境,正在于改革之初对社会保障的漠视,弱者被市场化挤进绝境。
此次五大资源的价格改革直接面临着这一拷问,我们的社会保障准备好了吗?价格一旦放开,诸种生活必需品必然上涨,那些贫困者靠原有的低保如何能生活下去?生活成本一旦提高,贫困线下又会多出许多贫困者,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这个方面的实质问题是,如何把通过涨价增税增加的公共财政,迅速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返利于民。
然后考验的是产权制度。我们知道,只有在一个权责明晰的产权制度下,市场化改革才会有效率。可众所周知,我国在许多资源方面的产权是含混的。现行法律规定,资源属国家所有,然而当下的制度框架中并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确保国家行使此种所有权。事实上,单纯所有权是空洞的,由其派生的支配权、使用权、开发权和收益权才是所有权的实质内容。为管理的方便,中央政府将许多资源的所有权分割为不同的"产权束",然后通过法律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于是在许多资源上,就叠加了各级地方政府各种利益集团层次不同的产权。
在政府定价的情况下,资源产权混乱的矛盾能得到一时的掩盖,可价格一放开,如果没有严格的产权界定跟上,矛盾立即会暴露出来。产权不清下,价格改革很容易成为一些掌权者和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回首一下国企改革中的国资流失,就可看到这种借改革掠夺的危险有多大;另一方面,产权不清会加大交易成本,也就是说,上涨的价格中许多体现的并非资源价值,而是权钱交易成本,也就是说,老百姓更多将是为权钱交易而非资源价值支付昂贵的资源价格--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我们法律已经严密到了可以防范资源垄断集团损公自肥的冲动了吗?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明晰,这种制度准备下进行改革,是对正义的漠视,对社会的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