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中国的地产界、金融界和新闻界自始至终都在鼓吹和实践着一个论调:即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出路和未来一定是“二八定律”———香港地产格局,也就是20%的寡头地产企业占有80%的市场份额。
这正好可以解释为何上周末城开与天鸿合并重组,会引发如此强烈的行业关注。孟晓苏曾经对中房集团打造地产航母级企业充满信心,“中房如果能组合到1000亿,就是世界第三,2000亿就是世界第一。”这当然是个诱人的目标。
“一个真正的地产巨头由此诞生了。”多数媒体如此评价新成立的首开集团。
用google搜索关键词:合并重组,得到84万多条链接。在当今这个凶猛的市场时代和并每天都在进行。
往远看,有前两年轰动世界的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惠普和康柏,在身边,一个开小广告公司的朋友在上周末的聚会上微醺的抱怨,最近忙死了,在找大公司收购。
由此来看,我们对于此次合大可不必心存恐惧。
中房集团可谓央企地产业重组的“始作俑者”。2005年2月,华能集团价值14.5亿元的地产资产被重组到中房集团时,采用的是纯行政划拨模式。
这样一种选择的背景是, 2004年6月28日,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决定5家地产央企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中房集团为5家之一。
但是,一切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因为应者寥寥。这场价值达近1800亿元的央企房地产重组业务,最终沦为了难以入口的盛宴。
在房地产业,去年底百亿目标的争夺,无疑就是一种声音,我要做大,我要做更大,我要做行业的大哥大。在这种狂热追逐背后无法掩饰的是对未来的野心。谁都知道,未来中国根本没有可能忍受象目前这么多的地产开发公司相安无事的愉快生存,强者统吃是资本世界的法则,也是这个行业的法则。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竞争力,在欧美,中小企业更是被称为“一个国家的梦想之源”。冯仑有句经典的话叫:剩者为王。做公司最关键的是做强而不是做大,要看你这个公司能活多久而不是一时有多火。
杰克.韦尔奇也说过: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相对于强者来说,弱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妥协,因为懂得适应,他们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经济学者认为:在市场上,竞争者有时是小规模的,不正规的,不可靠的,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是灵活的、低成本的、格外周到的,甚至是立志要做一番长久事业的。不管最后是谁胜出,他们的参与构成了真实的竞争。竞争会使服务多元化,会降低成本,会提高质量,会使全社会得到净收益。
首开今年销售额预计是100个亿,从去年看这个数字相当于市场的1%。
12月10日,北京城开集团与北京天鸿集团合并重组组建的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