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的两岸密使


 

蒋介石死后,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蒋经国续任行政院院长,并被推举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到了19783月,严家淦总统任期届满,蒋经国接任总统,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蒋经国主政台湾,其家族统治虽为美国不悦,但对确保台湾在中国利大于弊,就像毛泽东生前所说的,宁可让台湾掌握在蒋氏父子手里。

中美建交后,台湾问题有了新的变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台湾却开始走下坡。蒋经国掌控局势,努力化险为夷。当时连台湾的香烟盒上,都印上了蒋介石父子喜爱的警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

这时大陆由邓小平主政。对台湾问题,邓小平决心乘势而上,发起新一轮的和平统一攻势。毛泽东说过,对蒋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由我们这一代来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做。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应逐步地创造条件,等待时机成熟。这是毛泽东在台湾问题上作出的交待。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觉得应该把台湾问题解决掉。

邓小平与蒋经国结识于1925年的莫斯科中山大学。蒋经国去苏联那年只有15岁,邓小平21岁,他们是同班同学,学习共产主义革命理论。因为邓小平个子小,排队什么的常跟蒋经国在一块,于是就常在一起游玩交谈,结下个人情义。这年底,蒋经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小组长就是邓小平,当时邓小平的名字叫邓希贤。想不到半个世纪之后,他们分别成了国共两党的领袖。

邓小平与蒋经国在主政风格上,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务实。蒋经国禁止称他领袖,呼他万岁,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替代了反攻大陆的口号。邓小平结束了长达30年的对金门的炮击,结束了解放台湾的提法,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

海峡两岸由军事对抗进入和平对峙。

邓小平对日本文艺评论家江藤淳说:“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对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邓小平又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蒋经国当然听到了邓小平的声音,更感受到了大陆活跃的和平攻势。《告台湾同胞书》提议两岸开放经贸、旅行和通讯。叶剑英的九条原则,更是宽厚具体地照顾到台湾的利益,体现了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身为对台办负责人的廖承志,还以长兄之情和同学之谊致信蒋经国,呼吁两岸修好,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廖承志这封以私人名义的通信,可谓情真意切。信中说:“祖国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免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

处于守势的蒋经国,在和谈攻势面前,虽然表面上坚持以内部团结和稳定为最优先要务,固守“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但内心不能不为之所动。蒋经国觉得,两岸的和谈有利提升台湾在全中国的形象和影响力,能够鼓励大陆正在生长的民主运动,因此谈判几乎可以考虑。

在这一时期,行政院长孙运璇放出试探性的气球。孙运璇公开说,台湾当局对于与北京的谈判立场,就像甘乃迪当美国总统时表示的:美国绝对不怕谈判,但是也绝对不因害怕而谈判。孙运璇还说,统一应该以全体中国人民的自由意志为基础,如果中国大陆与自由中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差距继续缩小,和平统一的条件就会水到渠成。这当然是蒋经国的思想。

整个80年代,在邓小平与蒋经国之间,在公开和谈攻守局势之下,秘密渠道的联络仍在活跃进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与邓小平和蒋经国都有交往,与蒋经国更是能够推心置腹的至交。李光耀领导的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2002年出版的《蒋经国传》,透露了李光耀穿梭于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秘密。该书作者陶涵通晓汉语,是美国前国务院的资深官员,是中国及亚洲事务专家,在北京当过美国大使馆的政治参事。书中引用了一些尚未解密的文件资料,这些资料来自莫斯科和美国国家档案局。

李光耀于19765月初次访问北京,曾于病中的毛泽东短暂一晤。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起步,邓小平到新加坡访问考察,其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的经验受到赞誉和关注。1980年李光耀再度访问中国后,邓小平又派出考察团,考察新加坡治国经验。邓小平和李光耀都看到中国的出路在改革开放,但对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不一样的。邓小平是想通过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李光耀十分赞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但对改革开放中终结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也持乐观态度。

李光耀对台湾的访问是不公开的,邓小平让李光耀向莫斯科同学蒋经国致候。蒋经国从来不到机场迎接外国来宾,但对李光耀以朋友相待,数次亲自到机场迎接。李光耀每次到台北,都要与蒋经国单独谈上几个小时,交换对中国大陆和两岸关系的看法。在谈这些看法中,李光耀将邓小平的看法,准确地传达给了蒋经国。

邓小平总的看法是:北京绝不派官员或部队到台湾;不干预台湾的政治与人事问题;统一协定可以维持一百年,北京绝不会去更动它。两岸的关系是“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你不要烦我,我也不烦你,各行其是”的性质。邓小平强调,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大陆方面没有其他绝对条件,所有的其他条件、方式,都可以谈判、调整。邓小平还再次强调,在签订统一协定前,排除放弃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但在统一协定里,则未尝不可把放弃使用武力列入,未来在执行协定上发生争端,则由协商解决。

这是台湾从北京获得的最有弹性的谈判起点。

李光耀在与蒋经国的交谈中,都认为大陆与台湾、新加坡的接触,将可引导中国往民主与自由方向演变。但蒋经国还是认为,大陆和台湾展开统一谈判的条件尚不充分,台湾岛内还未凝聚共识,难以获得民众支持两岸谈判。

到了1985年,75岁的蒋经国既忙于规划台湾的政治改革,又相当关注中国大陆的发展变化。李光耀在11月首次公开访问台湾,又从台北进入中国大陆,回程时又在台北停留,然后才回新加坡。这年9月,81岁的邓小平宣布退休,不再管日常行政事务,但台湾问题总挂在心头。

1986年夏天,李光耀又到台湾访问了3天,与蒋经国私下讨论了大陆发展形势,讨论了大陆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蒋经国重病缠身,只能卧床或坐轮椅行动。蒋经国决定加速台湾的政治改革,让李焕接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跟李焕长清楚地交谈了要实现的3个改革目标。第一,彻底改造国民党,在完全公开的政治制度里竞争;第二推动全面政治民主,取消“戒严”,解除“党禁”、“报禁”,“国会”全面改选;第三,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岸获得名义上的统一。蒋经国说:“我们必须采取主动,踏上统一之路。台湾和大陆终究必须统一。两岸若不统一,台湾恐怕将越来越难独立存在。”

蒋经国下令取消了前往大陆旅行的长达40年的禁令,他说:“不需要担心,到大陆看看,可以让台湾人民了解大陆的情势,大陆人民也可以了解台湾的情形。”在取消禁令后的2个月的时间里,数万台湾人民申请到大陆探亲。成百上千的台商在大陆厦门等沿海城市登陆,台资小工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19871216日,李光耀夫妇到台北访问5天。李光耀见老朋友蒋经国身体衰弱,十分伤感。两个人还是私下密谈了几个小时,讨论对大陆局势的看法。这年初,邓小平还托人带话给李焕,愿意派杨尚昆和李焕晤谈,时间、地点都可以由李焕指定。李焕接到话后,立刻向蒋经国报告。蒋经国听后没有表态,两天后告诉李焕:时机还不对。蒋经国看到中国有伟大的前途,关键是如何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架构。李光耀认为,中国会过渡到新加坡式的政体,一种控制型的民主。

在李光耀为国共两党领导传递和谈信息的同时,香港新闻人士沈诚积极活动在北京与台北之间。沈诚当时是《新香港时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与蒋经国渊源很深。沈诚是蒋经国的同乡,抗战时期曾在蒋经国亲手建立起来的青年军中任少将师长,到台湾后担任过蒋经国的机要秘书,退职后到香港办报纸。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81109日,北京召开了规模宏大的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发函邀请蒋经国、宋美龄、蒋纬国、何应钦、陈立夫、张学良及台湾其他各界人士参加纪念大会,回大陆和家乡看看。同时表示:蒋经国等先生来大陆和故乡游览时,愿意谈谈心当然好,暂时不想谈也一样欢迎。沈诚也在受邀嘉宾之列,犹豫之中专程去台湾面呈蒋经国,得到既不鼓励也不禁止的默许,并受托到溪口老家看看,最好能拍一些现场照片。沈诚到北京后,被安排到溪口一游,拍了许多蒋氏故居和祖宗墓地的照片。在北京逗留期间,沈诚受到了叶剑英、邓颖超的会见,探讨了国共和谈的可能性,并向蒋经国转达中共和谈的诚意。沈诚也传达了蒋经国对国共和谈的态度。蒋经国的态度是:“今天台北的气候,还不是谈判时机”。

从中可以看出蒋经国的心思,谈判是有可能的,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但邓小平的心里很着急,两岸的实现容不得台湾问题久拖不决。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将来我们这边的老一辈不在了,接我们班的人仍然会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并能够坚持下去。但他们那边的老人不在时,接他们班的人是否会坚持这个立场?如果坚持,客观上是否能坚持住,这些就很难说。因此,要趁我们这些老人还在的时候,早做打算,果断决心,先把国家统一起来。

沈诚继续来往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传达着大陆对台湾的政策和态度。在国共和谈问题上,蒋经国比蒋介石的历史包袱轻一些,但也总是迈不出步子。直到1986年,蒋经国看到“不与中共谈判”的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证明与中共谈判逐步形成共识。也许感到自己健康的恶化,认为最多只能活一年或二年,开始考虑与中共接触和谈。蒋经国吩咐沈诚,根据中共的态度和建议,拟出一个国共和谈的方案。

这年夏天,沈诚在台北拟定“国是建言”方案,呈交蒋经国,并在方案基础上形成“国是建议备忘录”,主要内容有:一是分析两岸两党对当前“国是”在观点上的异同;二是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和互相执着;三是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的分歧;四是如何在“国家至上、民族第一”的大目标下,共同为和平共存,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五是国家一定统一,手段必须和平;六是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

备忘录于8月送到北京,引起高度重视。

邓小平为蒋经国的主动回应而高兴,只要邓小平和蒋经国力主和谈,统一就希望在前。中共中央对“国是建议备忘录”充分商议后,于19873月邀请沈诚到北京晤谈。沈诚到台湾请示蒋经国,蒋经国表示:目前阶段暂时还只能采取“官民有别”政策,对纯粹民间之接触、交流,政府新的“三不政策”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蒋经国的这一态度,实际表示两岸接触的解冻。

杨尚昆于314日会晤沈诚,当询问到蒋经国的态度时,沈诚说:“经国先生对于两岸、两党问题,深信必定能够在理念认同下求得解决。因此,他希望在求实、求同原则下能够突破。所以,他虽然看了‘国是建议备忘录’后,还没有正面表示什么意见,从他那次找我谈话中,略约可以看到还是认可的。”杨尚昆说:“国共两党在历史上看来,合则两利、国家兴旺,分则两败俱伤、国家衰败。经国先生秉承蒋老先生之民族大义,坚定一个中国政策,我们十分钦佩,希望国共两党能够第三次合作,共创光明的前途。”

为便于向蒋经国汇报,沈诚希望中共有个国共第三次合作的腹案。有关中共中央对谈判的基本原则,杨尚昆说:第一,双方谈判主题: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因为今天以两个政府来谈,诸多不便,可能产生不对等的现象,你们可能有困难。而党对党谈起来就灵活多了。所以我们还特别说明,党对党中还加以强调:一是中央层次;二是对等地位。这两点,以示对你党的尊重。第二,谈判主题:先谈合作,后谈统一,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两岸人民能由互相交流而团结起来,而各取所长,共同合作,如利用台湾财源、科技、智能等来配合大陆资源、人力、市场,共同振兴实业,发展国家经济,慢慢再求政治上达成国家统一。

会晤的当晚,沈诚就通过香港将谈话内容呈报蒋经国。两天后台北传来消息,蒋经国同意“两党对等谈判、中央层次”的模式。蒋经国在同意的同时,在技术上还希望正式有个具体表达。

同意两党谈判实属不易,因为蒋经国仍对中共抱有极大戒心。蒋经国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我们曾与中共有过多次和谈,得到了惨重的教训,所以1949年以后绝不再与中共和谈。”这是实情,也是实话。国民党在政人员还有一种普遍的心态:大陆大,台湾小,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得不到承认,中共主导谈判,谈判的结果将是台湾被中共统一掉。

邓小平会晤沈诚,对蒋经国希望的具体表达作了完整的阐述。邓小平说:“由于历史原因,台湾、香港、澳门一直没有回到祖国怀抱中来。实现祖国统一,本着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事实,我们出了一个恰当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他们可以搞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国家是一个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沈诚满怀信心地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通报给了蒋经国。

325日,中共领导人研究决定,以杨尚昆的名义致函蒋经国,并由沈诚秘密转送台湾。沈诚拿到密函后,急忙至台北面呈蒋经国。蒋经国握着沈诚的手,满脸笑容地说:“则明弟,你辛苦了。”

待沈诚告退后,蒋经国独自细看了密函。全文如下:“经国先生大鉴:近闻先生身体健康,不胜欣慰!沈君数次来访,道及先生于国家统一的设想,昆等印象良深。祖国统一,民族振兴,诚我中华民族之崇高愿望,亦历史赋予国共两党之神圣使命。对此,我党主张通过两党平等谈判而谋其实现。今自沈君得悉先生高瞻远瞩,吾人深为赞叹!唯愿能早付诸实施,使统一大业能在你我这一代人手中完成。为早日实现双方领导人的直接谈判计,昆谨代表中共中央邀请贵党派出负责代表进行初步协商。望早日决断,书不尽意,临颖神驰,伫候佳音。”

静思过后,蒋经国于44日约见沈诚,表明了对密函的态度。蒋经国说,“我对于他们的来函,已仔细看过,大致上他们还是有诚意的,至于在时机上,他们好像操之过急。”“党对党谈判是准确的,最重要的是大家认同大家的‘党中央’,能以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才不使双方有尊卑的感觉。”蒋经国还表示:以后要谈判,也要在我们自己党内求得共识,因为党内一部分人还持着反对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党对党谈,台湾人民会不赞成。在党对党谈判原则下,一定要保密,在双方没有取得一定的协议前,尽量不要赴会。以视形势发展,为了配合两岸关系,我们一定会在政府部门成立一个协调党政工作的机构来动作。

蒋经国于714日宣布结束在台湾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接着对两岸民间往来进行有限度的开放。

沈诚于9月又一次赴台北,主要是探视病情日重的蒋经国。在病榻上,蒋经国说:“我正研究他们来的那封信的处理问题。信已给老夫人(宋美龄)看了,她表示好好研究一下再作决策。”沈诚建议先给中共方面捎个信,然后再作具体规划。蒋经国说:“今天的一切,主动在他们,我看回不回信在其次,重要的下一步的具体工作应如何开展。”蒋经国表示,要考虑赴大陆谈判的人选问题。

不久,李焕在公开场合宣布,国民党的政策不再是寻求在大陆取代共产党,而是推动政治改革、言论自由和经济自由化。国民党的元老中右派居多,愤怒指责国民党当家的中央党部秘书长,竟然放弃本党推翻共产党的历史责任,还到蒋经国住的七海新村告李焕的状。蒋经国宽慰他们不要指责和抱怨,并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大陆人民有权选择是要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其他政党来主持政府。这时的蒋经国,力图政治革新,实现民主政治,开始开放党禁、报禁。

表面上,国民党的两大政策始终坚持着,一是坚决不和共党接触,二是坚决反对台独分离意识。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上,蒋经国还是勉励全体同志将两大政策贯彻到底。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超越了国共两党政治分歧的鸿沟,蒋经国也认真面对与思考,着手国共谈判从幕后走向台前,从秘密走向公开。

127日,蒋经国约见沈诚时告知:“下一步正式去北京的人选,大概在下个月初的中常会上做决定。”不幸的是,蒋经国于1988113日下午午睡中,突然发生胃肠道大出血,未及送医院就撒手人寰。

对于蒋经国的死,邓小平很悲痛,预想到台湾问题可能由此变得更加复杂。邓小平和蒋经国及两岸的有识之士都知道,他们两人若是携手,还是有可能实现国共谈判,就两岸和平统一达成协议。

两岸交流的大门已经启开,却无力迈开脚步跨入和平统一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