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县是河北省南部的一个平原农业小县,人口只有20万,农民就有19万,不靠山、不临水,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弱县,年财政收入仅4000多万元。然而这个县“小康县”的帽子一戴就是十几年,没有大的投资拉动,更没有项目拉动,前些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都在百分之十几,和一个邻近的经济强县指标不相上下,但县财政窘迫的局面别说去发展经济,就连基本的工资也不能保证。
最近,河北邱县县委书记白清长约见新华社记者,讲述这两年来他逐步给县里经济增长虚假数字“减肥”、揭开“穷县富数字”内幕的艰难历程。
拒绝作假:经济指标30多项负增长
这是该县县委办副主任杨学瑞介绍当时白清长书记面对的压力。
2003年,邱县农业连续遭受三次大面积雹灾,十几万亩棉花几近绝收,两家财政支柱企业停产,天灾人祸致使当年收入损失近亿元,经济指标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经过认真研究和征询意见之后,作出了在邱县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抉择:年终考核如实地上报各项经济发展数字。而以往的做法则是,看上一年的增长数据,然后凭空想象或者按照上级要求编造数字。于是,GDP从上年度的增幅16%骤然下降到1.5%,30多项经济指标出现了负增长。多项指标在其所属的邯郸市倒数第一,其中GDP增幅在全省倒数第一。
该县县委书记白清长坦言,过去经济增长指标都是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进行统计上报的,虽然很多人知道其中有问题,但都是这么做的。
这些数字上报后,也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为搞清原委,市里还专门组成调查组进驻该县核实。市统计局核查的结果证明了邱县上报数字的真实性。2004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数字也是实事求是的统计:以实际入库数字为准,去年财政收入实际增长为负32.2%,今年上半年为负5.5%。这一举动,无异于“叛经离道”,一时成为圈内私下议论的热点。对此,全市政界说法各异,而邱县的干部群众却态度鲜明,拍手称道。市统计局核查的结果,证明了邱县上报数字的真实性,市里的主要领导也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时任县统计局局长的尹建霞对当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当时,邱县的情况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但邱县却卸下了数字包袱,发展的步子踏实了。现在,一些地方经济指标年年‘高增长’,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为政惯例和潜规则,而挤干数字水分、如实上报经济指标,虽是党性的正常要求,但要做到这一点确需一定的‘勇气’。邱县领导班子这一对党对群众高度负责的举动,给全县干部群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虚报数字:领导要面子群众活受罪
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的风气,曾使这个县深受其害:邱县的年财政收入仅4000多万元,如果仅靠这点钱连干部工资也发不出去。这样的穷县竟然还戴着“小康县”的帽子。虚假的光环使财政困难、农民贫苦,但经济增速仍是每年都在百分之十几以上。当地群众曾痛心地说,小康县也是靠上报的虚假数字评出来的,这是领导死要面子、群众活受罪啊。
邱县是上世纪80年代被省里评定为小康县的,当时人少地多,广植棉花,农民还是比较殷实的,但由于工业企业效益在转轨过程中连续几年大面积滑坡,财政状况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2003年换届之初,县财政连起码的公教人员工资发放都难以维持。
“如果这样的穷县还贪恋‘小康县’的帽子,这未免太荒唐了。”白清长说,在自曝家底、对经济指标“减肥”的同时,县委主要领导先后10多次到省里说明县里的实际情况,最后取消了“小康县”的称号。
白清长清醒地告诉记者:“光荣的帽子谁不想戴?我们是无奈之下‘自摘帽子’,虽然邱县名声‘大损’,但解决了‘吃饭’问题,保证了公教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报效国家,立足贡献,天经地义,但如果到了‘当官养不起衙役’的时候,就不能硬撑了,这是‘打肿脸充胖子’,长期下去就会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危害当地群众。”
穷县发展:让“虚胖”经济减肥
在积极治疗穷县经济“虚胖症”的基础上,邱县把第三步“减肥手术”对准盲目招商引资等不切实际的发展思路上来。
过去邱县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招商项目,有的多年就没有开过工,竟然历年都统计在所谓的政绩里,“这也是一种县域经济的‘虚胖’,也要‘减肥’。”白清长强调说。
像邱县这样交通闭塞的农业小县,过去硬要引进大型工业、商贸项目,以为大项目就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先强县再富民的目标,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工业项目因技术没保障、管理跟不上而被迫停产,商贸项目也因人流、物流不够半途而废。引进外资几千万元建的明珠商城和休闲基地,最后全部关门停业。把资金全赔光了,留下债务纠纷,甚至背上招商后遗症的沉重“包袱”。
新一届县委班子统一了思想:不再贪大求洋,认真种好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让群众得实惠。邱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优势产业是种植棉花、养羊等,农民群众最大的愿望是县里能够带领大伙发展特色农业。在培育主导产业上,邱县县委不刻意追求新、奇、特,而是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了“两白一绿”(棉业、羊业、林业)三大主导产业,并坚持一抓到底。
近两年的发展表明,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得到了充分印证。农户们告诉记者,他们以前也种过大棚菜,推广过栽苹果树,但不是没有技术就是没有销路,结果都“水土不服”。如今,他们发展特色农业,路子找准了,收入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