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极致是怎样的一道风景,丹麦电影《破浪》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爱情是人类天空的一轮太阳,因为有了这轮太阳,人类才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幸的是,爱情自从陷落红尘,其纯洁无邪屡遭磨难和玷污。当下的爱情,被物欲的浪,被享受的潮,冲击得支离破碎,淹没得难觅踪迹。破碎的已经破碎,淹没的已经淹没。但人类的童心未泯,良心犹在,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不甘也不会就此罢休。天使般的贝丝,像流星滑过夜空,惊世又骇俗。因纯真而惊世,因痴迷而骇俗。她跟钻井工人简喜结良缘,爱得痴痴迷迷,爱得疯疯癫癫,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完全彻底。全凭善良无私的真心,全凭勇于献身的真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赞歌,献给贝丝当之无愧。她感恩上帝,珍视爱情。她为爱情而活,也为爱情而死。她是一个十足的爱情信徒,令普天下男人抬头仰望,令普天下女人低头自问。
人的一生,能像贝丝这样如痴如狂地爱过一场,也不算妄为。对某种事物着迷,能享受情感张扬的快乐,因此就有了歌迷球迷影迷邮迷之类的一大群人。这迷那迷,迷在爱情最符合人的本性,最优美动听。历史上留下不少可歌可泣的爱情篇章,可以作证。迷是因为喜爱,是全身心的沉湎与投入。迷深则痴,痴是迷的顶点。外相的痴,是因为内心的迷。痴迷者,为情所劫,理智失势。痴迷是超常的情状,常人往往不得其解。痴迷一时,如狂欢一场,能感受深度情感的愉悦。热恋的情人,新婚的夫妇,如果没有过痴迷,就会有情淡味寡的苍白。婚后离别的痛苦思念,那种痴痴等待电话,等待来信,企盼团聚的丧魂落魄,是来自人性的爱情之光。情感因痛苦的体察而丰厚,情感因急切的思念而滋养。如今科技发达,手机能随时通话,也普遍导致闲聊。爱人间失去了内心的思念,失去了茫茫的等待,也就失去了对情感的细心体味,失去了许多感情的细节。一定程度上说,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感情的弱化,也是现代人的一大困惑。贝丝新婚后的丈夫简,回到海上钻井平台因事而延迟了电话,贝丝在路边电话亭等着等着睡着了,实在令人动情。暂时的离别,是夫妻间常常遇到的无奈。等待和电话成了他们唯有的夫妻生活,率真和任性的贝丝不能忍受。她不能忍受没有性爱的生活,不能过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她整日魂不守舍,自苦不堪,时有发疯般地又哭又叫,当然一切都是因为爱情。随心所欲当然是人之所望,但人类还没有进步到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为生活而爱被颠覆为爱而生活,爱情自始遭遇劫难。
贝丝亮晶晶的大眼睛,怯生生的,不媚存真。她生长在英格兰海边的一个村镇,被称为能为他人做好事的善良的姑娘。她信仰上帝信仰爱情,深感爱情是上帝的给予,需要用生命去承受去珍惜。常人的痴迷,是跟着感觉去,迷生于情,事过境迁。贝丝与常人不同,痴迷源于信仰,有着信仰的支撑。信仰不变,痴迷难改。终身信仰,便会终身痴迷。信仰者有了精神的寄托,信仰着也就幸福着。信徒自有信徒的准则,游离于尘世之外,生活在信仰之中。信仰的拦路虎是世俗,信仰的试金石是磨难。简因工伤事故导致身体瘫痪,挣扎在死亡线上,或许是上帝有意设置的磨难。像唐僧去西天取经,需要历经生死的磨难。信仰在磨难中不动摇便会更加坚定。磨难愈多愈重,信仰的心也就愈坚愈诚。在灾难面前,贝丝的爱情闪耀出艳丽的牺牲精神,具有了质的升华。她没有犹豫,没有思考,一心祈求上帝,别让简死。只要人不死,爱情就活着。人有了,一切都还在,哪怕残疾也无碍。性爱虽美,但不能与生死与爱情相提并论。她对爱情是无条件的,可以承受没有性的爱情。至此,爱情被推到了极致。此类极致,虽属罕见,但还能觅得。当然古代的贞妇烈女不在此列,那是强权与客观的逼迫,非主观所愿。贝丝是自己的心甘情愿。道德学家也不能泛泛而谈,说没有性的爱情是违反人道的,是不道德的。这会无视信仰的力量,无视生死面前高尚精神的存在。导演拉斯·冯·提尔是个出绝招的高手,常人止步的地方,他却有胆有识地向前跨了出去。只要有存在的可能,就有探索的必要。人类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生存空间一样,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发现。导演把事物做得绝而又绝,让人看看绝处的真相。简要贝丝找情人作爱,然后口述于他。观其表面,简像要放弃爱情。其实,他对贝丝的爱推到了更深处。因为爱她,才不忍心让她生活在残缺的爱情中。他曾企图自杀,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结束残缺。贝丝的爱情从极致走向极端,没有了自我,唯他愿是从。痴迷至愚,也是痴的本相。过于痴迷,必然会现出愚昧的病态。信仰丧失自我,也会跌落迷信的泥潭。贝丝以为爱人的愿望是必须听从的,听从爱人的愿望能帮爱人抗拒死亡。她相信上帝有眼,会宽恕她行为的不洁。她是抱着一颗爱心,硬着头皮去跟不爱的男人作爱。她首先找到治疗丈夫的医生,在医生的房间喝酒跳舞,借着酒劲脱光衣服呈现裸体。医生喜欢她对丈夫的痴情,但未从她的荒唐。她到公共汽车上,冒冒失失地给一位中老年男人手淫。下车后便恶心呕吐,但露出了带泪的微笑。她到娱乐场所勾引男人作爱,直至到海上外籍巨轮上经受性虐待致死,无疑都是为了拯救爱人的生命,都是出于对爱情的信仰,才去经受赴汤蹈火般的煎熬。贝丝血淋淋地被送进医院,还一个劲地叫喊要见简,未及抢救便离开了人世。她肮脏吗?她丑恶吗?只要不被世俗与行为的表象障目,便可见一颗金子般的心。倘若能如此解读,怎么能不潸然泪下。哀其行为的放荡,却无法怀疑她内心的真爱,不能不为她的爱震惊。虽然在磨难中毁灭,她也不会怨恨别人,一定会在信仰的幸福里合上双眼。爱与非爱,形而上的丑与形而下的美,行为与心灵的貌离神合,在这里竟能结合的如此完美,实在不可多得。
既然是爱情的信徒,当然就不同于常人。痴迷爱情,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也非常人可以接纳。贝丝迷失在爱情的圣殿里,以为只要爱的目的,手段可以不计,必然会陷入荒诞。她那妓女的模样,不计后果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走火入魔。她为爱而献身的所作所为,用跟别人作爱来拯救爱人的生命,也是自欺欺人,结果只能走向自我的毁灭。信仰不是理性的存在,像是心中点燃的一盏灯,还是要行走在世俗的路上。世俗是历史的积淀,是绝大多数人共识的生存状态,可以有所超越,不能背道而驰。在世俗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无所顾忌。人间不是天堂,不可能尽善尽美。人间善恶共存,天使与魔鬼同道。上帝把人间的善恶一分为二,天使被召到天堂,魔鬼被打入地狱。天堂自然精彩,人间却有许多无奈。现实生活中的贝丝,基本上是个不懂世事的弱女人,无力检视自身的迷误和愚昧。她的悲剧,也是信徒的宿命。悲剧的根源在于过分迷信爱情而无视现实的存在。亲人们也不是圣人,自然看不惯贝丝的行为,只能规劝她面对现实,恼怒她的出轨行为,责骂她的伤风败俗。信徒在常人的眼里,几乎视同疯子。亲人们以为她精神失常,想给予精神上的治疗也是真心诚意。但这一切,无法阻止信仰者奔向信仰的狂热行为。
贝丝是信仰上帝的,信仰上帝是她信仰爱情的力量源泉。上帝在天堂,也在信仰者的信仰里。贝丝已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没有人可以说话商量,只能独自跟心目中的上帝对话。每当茫然无助的时候,她都要跟上帝对话,得到指引和力量。教堂是上帝在人间的派出机构,教会的长老们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凡人担当的长老也难免遭受世俗的侵蚀,满头银发的脸上多了点冷酷。天真无邪的贝丝在教堂里嬉皮笑脸心不在焉,在独自与上帝对话时却认真严肃一脸虔诚。上帝是给人机会的,是宽恕人会有错的,是让人在忏悔中改过的。长老们却在贝丝孤苦无助迷入歧途的时候,将她赶出了教堂的大门。长老们不可能像全能的上帝,有一双凡人不备的慧眼,能够透过行为的愚昧,看到贝丝善良的爱心。当简的同伴,把要被下地狱的贝丝的遗体偷运到海上,投入到博大透彻的大海时,上帝接纳了他的信徒,天堂接纳了她的纯洁,象征福音的钟声响彻云霄。真可谓,苍天可鉴,上帝犹在,信仰不灭。
电影译名《破浪》,不如原先的译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真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稍嫌长了点,但蕴含哲理,切中题意。破浪破什么浪?含意指向不明朗。破世俗的浪,实在破不了,往往是魚死了网未破。尘世的生命,确实难于承受过于痴迷的爱情,一旦遭遇,痛是必然的。人活在世上,理想是要的,信仰也是要的。没有理想和信仰,人的精神依无所托,人的灵魂居无所住。如此,人难免活得平庸,甚至低俗。要紧的是,不能闭着眼睛不看现实,不能浪漫得超尘脱俗。叛逆世俗勇气可嘉,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才是智者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