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善待“读书人”
--也从陆先生嫖娼说起
叶行昆
“读书人”,是指以出卖文字、墨水、粉笔为谋生手段的文人;本文把读书人替代知识分子,是依据余英时、杜维明、殷海光等先生所认为的中国大陆尚缺乏以人文为终极关怀的知(智)识分子群体的观点。就像依照熊彼特的“企业家精神”一样,中国目前尚无企业家。
无官不贪、无商不奸、文人无行,此乃古训。也符合经济学上讲的“经济人”假设:凡是人都具有机会主义倾向(opportunism-oriented),是个机会主义者(opportunist)。恰似钱钟书先生说的:“忠实的没有机会,有机会的就不忠实了”。
文人狎妓、嫖娼,古已有之。春宫词,艳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当然也是经验之谈;如:“露滴牡丹开”之类的。近代史上大文人辜鸿铭先生就是个中高手,他活到老,嫖到老;但此种活法丝毫无损于他在文坛享有的盛名;因为他没有“乌纱帽”之类的劳什子,纯粹是一介书生,一个文人。过去上海滩的四马路(现在的福州路),就是繁荣“娼”盛的文化街。文人的工作室与青楼的大红灯笼,鳞次栉比,仅一步之遥。喝花酒,吃堂子菜的,均以文人“骚”客居多。司空见惯,当时似无媒体因此而沸沸扬扬,风起云涌。如今世风日下,臭老九竟要成为王老五了;从“九”降到了“五”,可谓“一代不如一代”。
俗云:教师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为人师表,师道尊严等等。有点毛骨悚然,受之有愧。教师们实在没那么伟大,能代表上帝来承担牧师的功能,以拯救人类的灵魂。他们也只不过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而已。读书人群体,只是社会分工的一个组成部分。“食、色,性也”;当然也适用于他们。略有出格,有些不检点,并没有伤天害理,杀人越货;功其一点,不及其余;似大可不必。
我们的社会是个官本位社会,“以吏为师”。政府官员们应是社会的道德楷模,然而他们的品行又是如何呢?(怕污染我的文字,不举例旁证了。)“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此辈之谓也。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区区文人,稍越雷池一步,何足怪哉?捧杀与骂杀,是媒体的双刃剑。如今论到“读书人”了。综观历史,中国的读书人之命运就从来没有好过,他们是最遭罪的部落。自大秦帝国焚书坑儒起,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读书人从来就是被“踩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据考证,确实也没有翻身过。“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听天由命”;祖师爷就是如此谆谆教诲我们的。谁叫你当了“中国式文人”呢?
然而,且看当今的读书人确实隶属患有“阳萎症”,而坚挺不起来的群体。本来一介书生,粉笔先生;就是要凭“三寸不烂之舌”与手中的笔杆子为生计的。昔日之郑板桥在扬州以字画换狗肉,当年鲁迅的“魏晋风骨”,张恨水的“洋场恶少”,还有今日的余秋雨辞去院长职务,以《文化苦旅》等周游列国等等;所靠的无不都是一杆笔。就是孔圣人在其“惶惶不可终日”之后,也不过开门授徒,以十条腊肉为生而已。此似应是读书人的康壮大道。其它的,如上官场、下商海之类,都应列为旁门左道。而作为一个读书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趋向定位在“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作为升官的敲门砖,本身就是上了“贼船”。即便如此,这般汲汲于利禄功名之徒,从其量也不过是学界之俗儒,“五蠹”之一而已。过去的科举制不就是朝廷要把“天下英才尽收囊中”吗?如今的读书人却依然执迷不悟,吃着“企业家”的残羹剩饭,捧着个“独立董事”的花瓶,居然还沾沾自喜,不亦乐乎;还期待着“皇恩浩荡”, “金榜题名” ,乃至“晋爵封侯”;哪怕封个“七品芝麻官”,也要高呼几声“万岁!万万岁!!”。把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做墙头草,随风飘摇,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管宁割席、孟子的“大丈夫之浩然正气”、庄子的“逍遥游”以及鲁迅的“民族脊梁”等等,早已荡然无存。诸如此类,也只好陈列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中了。
依笔者所见所闻,大凡信奉“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论者,几乎都患有“阳萎症”:笔杆子挺不起来。需要用职称、职务之类的光环来点缀或包装,似乎拥有了这些“遮休布”,学问就水涨船高,便可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了。什么“独立董事”、“政府咨询顾问”等等,似可以此经世济邦,治国平天下了。殊不知“清议误国”。反之,则“独善其身”,“躲进小楼成一统”,暗地里“自慰”去了。呜乎哀哉!何苦呢?不是还有“三寸不烂之舌”,还有肚子里的墨水吗?难道这些绝活、玩艺儿不足以养活自己吗?由此可见,“知识分子是张皮”,“中国的状元郎对文化没贡献”云云,堪称“最高指示”。
从陆先生的网上声明来看,我们这些教授先生们的著作、课题之类的,犹如当时的部优、省优产品,简直是一文不值的“狗屎堆”,白白把纳税人的血汗钱扔到黄浦江里去了。一旦失去了“乌纱帽”之类的包装,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底气也没了。更谈不上能有什么气沉丹田了。就市场经济的意识觉醒而言,我觉得,这些先生大人们远不及胸无点墨的温州人。他们的豪情壮志,豪言壮语,着实叫读书人汗颜不已:“不找市长,找市场”;“要做老板,先睡地板”等等,可圈可点,可谓“醒世恒言”。与读书人的“十年寒窗”、“吃得苦中苦”,还有“锥刺股,头悬梁”等相比,其成本收益,可见一斑。又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市场经济时代,只有市场才是上帝;文人是精神物品的生产者,如果此类物品成不了商品,也就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而成了废品;文人岂不会就因此而生活在仰人鼻息的“水深火热”之中?经济上的独立,人格才能独立;鲁迅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金庸的“笑傲江湖”;诸公之所以得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也是因其笔杆子坚挺,善于舞文弄墨养活自己,进而具有人格魅力。“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我们的读书人何去何从,不难抉择。“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无道理。
当今社会,有许多的群体需要“善待”,如企业家之类的。他们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歌舞升平、高朋满座;尚且需要社会的“善待”;更有不少官员,集“三贼于一身”(贼心、贼胆、贼钱),岂止是“善待”,而是“厚待”;饱暖思淫,进而唤风呼雨,挥金如土。不是“二奶”们都享受行政级别的待遇了吗?可我们的这帮“臭老九”们又有何人来“善待”呢?真令人“潸然而涕下”。
倘若上海市政府能慈悲为怀,重建往日的“四马路”,以“善待读书人”;那么,我们的陆先生便可在“百忙之余”,用自己“格子钱”“埋单”,大可“吻着夜来香”,聆听着“何日君再来”了;而且一定光彩照人,风光依旧。院长、教授、董事等等,一个也不会少。大可不必搞什么“行政复议”了。可是,如今这一切的一切成了过眼云烟,“往事不堪回首”,生不逢时也。
《圣经》上说:“上帝把一扇门关了,另一扇门就打开了”。天无绝人之路,绝处逢生,背水一战,或许可以反败为胜。“化悲痛为力量”,“任重而道远”。敬请陆先生及其同仁们多多珍重,好自为之,一路走好。
最后,想对当今之世的读书人表示进一由衷之言:振作精神,“坚挺起来”;好好“善待”自己。人生苦短,来去匆匆;何不潇洒走一回!(只要不触犯法律就好。)
此时此刻,耳边不禁回响起了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谨此,献给我们的“读书人”:
“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2004-11-17
写于“面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