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说,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有什么东西,你给了别人,自己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越来越多?
也许人们会说是“爱”。但是,爱是无法度量的,而且,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向许多我们愿意爱的人广泛地施爱,所以,这个答案是一个不现实的、空虚的答案。
我以为正确答案是:你存在网络知识银行的知识,前提条件是你的知识能够被折算成一定的股份。在这里,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说明。
一、博客与网站的交集
网络知识银行(网站):最便捷有效的知识交易平台——知识交易所——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知识的积聚(聚变)与裂变。这决定了网站必须联合博客,聚合知识,为知识从量变到质变创造条件。
博客:自发的知识传播和交流主体——知识信息的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知识的传播与增值。这决定了博客必须奉献知识,参与交流,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博客与网站的交集在于:一起参与网络知识银行的建设。在一个没有尽头的建设过程中使网站增值,使知识增值,使博客增值。只有通过网络知识银行和博客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双方效益最大化目标,即双方齐心合力共同追求网络平台、知识主体和知识本身的三重“裂变效应”。
在现实世界,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博客和网络知识银行平台的界外价值——点击量和读者的群体效应(宣传和消费潜力)——吸引广告。
二、打造一个平台,共圆“网络知识银行”的梦想
一个设想从产生到实施,需要做许多工作。一项宏伟的事业也需要无数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博客与网站之间如何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呢?
网络打破人们交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在专业分工和竞争的压力之下,忙碌紧张。但是,这改变不了人们对于交往的需求,作为社会动物,人类需要交往。
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经给人类交往赋予了新的含义,美国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用几个简单的词汇从宏观的角度概括了这种交往关系:强连接(Strong Ties)、弱连接(Weak Ties)、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 (Strong Ties)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Weak Ties)。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我的理解是格兰诺维特实际上揭示了新经济条件下人类交往关系已经发生质变。当工业化把人们从社会的各个角落驱赶到写字楼和流水线上,然后,又使得许多人遭到淘汰。这无疑使得传统的“强连接”得以弱化。与之相对应,“弱连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许多都市人陷入了一种无助无望的境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远离了“金字塔”,走进了沙漠,却还没有看见绿洲。
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拥有了因特网,我们已经走近了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的“交往殿堂”大门口。
在网络社会,人与人的联系和认知就是一种崭新的、典型的“弱连接”:人们也许远隔千里、相互之间也并不认识,但是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却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换乃至协同作战——博客就是一种应运而生的群体。
毫无疑问,交往是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在“金字塔”型的现实社会,许多人都会觉得自身价值被低估,他们需要被更多的社会成员所认知,他们需要加入更加平等的团队,他们需要表达甚至宣泄。而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之下,我们只是一个受众,一个被动的消极的信息接受者(a taker、a reader、a listener),缺乏有选择的、平等的、互动的交流。因此,我们需要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以表达我们的呼声。网络的优势在于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从而为人类的交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网络的互动性则为这种交往创造了客观条件,使交流不仅可行,而且非常有效。
在专业性的博客网站,则使特定专业的博客找到了更加对口的交流对象。这是一个更专业的平台,一个更加有利于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增值平台。借助于这种专业性的博客网站,博客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批评,讨论,传授,培训甚至就某一个特定的项目进行合作,彻底颠覆传统社会里的“文人相轻”这种陈旧的观念。一些业内人士已经看到了这种前景。博客媒体不会受限于某一种狭隘的编辑视角——从绝对的意义上讲,再出色的“传统”媒体,其编辑或记者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观点视野,都是“有限的”和“狭隘的”,而博客媒体已经颠覆了这一传统。所有的作者既是作者,也是读者,也是出版人。这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林永青,2005)在知识经济时代,博客作为一群独特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将以表达和交流为荣,并通过这种方式让知识体现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从经济角度上讲,网络集成了人类在技术上成果和物质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一种技术上的整合和综合利用,网络是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技术上的因特网使得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可操作性增强。技术进步使得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产生质的变化,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也具有更新的含义。弱连接(Weak Ties)的渠道更加畅通,最大的方便之处就是知识的传播、加工和再创造。在网络这个平台上,知识产业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收益则是递增的,因此,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潜力并不等于现实的实力,理论分析也不能代替实际操作。在美好的愿望与现实环境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一条横沟。分散的博客只是一些散兵游勇,不足以成为一支强悍的军队。这表明,博客需要组合,需要引导,需要激励,还需要规范。
按照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论,知识经济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才能健康地发展。因此,搭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的制度平台,就成为专业博客网站的当务之急。
从理论上讲,网络具有一种整合上的无限可能性。不过,由于受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有许多东西是不值得去尝试的。但是,围绕知识经济这个特定的领域,特定的专业网站应该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在这里,制度创新的核心是要激励专业博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知识增值。“价值中国”的财富共享方案是一个创举。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自由共享的便利性,为广大的知识拥有者们创造一种新的财富空间。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博客网站的作者们都在免费地作着贡献。“价值中国网”将改变这个现状!(林永青,2005)
三、博客与网站良性互动才能使知识增值
著名作家萧伯纳关于交换苹果和思想的比喻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交换思想的效益与交换苹果的效益不可同日而语。
格兰诺维特认为,拥有新信息的机会是自我与其本地网络保持一定的节点的弱联系而获得的。其本地网络中的信息是本地普遍共享的,因而在部分地方行为是重复性的,而新信息却来自非重复性联系。因此,一个人若想获得较大发展,必须与外群体进行沟通与联系。这说明一个人或组织要想有所创新与发展,必须打破群体封闭的界限,不断与外部发生信息交流,或者直接通过社会流动加入新的群体,这样,自身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在后工业化时代,专业价值是博客的比较优势,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博客参与交流的原动力,因特网是博客交流的平台,专业化的博客网站则是专业博客的舞台。
博客之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互相启发,可以激发灵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一些新的思想。而且这些东西都在网上,可以查找检索,非常方便。正如林永青先生所言:以“博客”为主要形式的网站,是平等、开放、和快捷的信息平台。任何信息的分享,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读者都是完全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与所有人分享他的信息、知识、经验和思想。这种自由出版的形式,赞成并鼓励每一个人,以任何观察视角、任何思维方式、和任何言语风格来讨论属于我们共同的中国、讨论属于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希望对有关金融和投资领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层面、每一种可能,进行不拘一格的自由议论、猜想、思考和塑造。(林永青,2005)格兰诺维特认为如果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是那种程度不算太高的社会资本,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有利于你的社会资本的进一步扩展的。对于这个假设,很多人都去做了验证,大多数验证的结果都证明了格兰诺维特的假设,如果一个人在平常社会资本的使用中更倾向于通过使用与“weak ties”相反的“strong ties(比如说家族关系 kin ties)”,那么一般而言这个人的社会资本拥有数量和质量也都会比较差的。
通过不断地“试错”,总结经验,相信网站经营者会摸索出一套科学的量化知识价值的方法。而且,假以时日,只要博客们有耐心,博客之间也会实现从弱连接到强相关的质变,这种质变是所有博客所期待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增值了。一般读者参与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点击量,网站可以通过吸引眼球实现知识价值的社会化。这将应验那个预言:能够取代CNN或者《时代周刊 》的力量将来自于博客媒体。
这样,通过网站与博客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利合作,一定可以寻找到更有效的、高尚的途径传播和融合知识,网络博客——现代人类传播的最高境界——自发的知识经济共同体,一天24小时营业,永不停业永不闭幕的知识交易所。
四、价值中国的“动态的知识股份”开启了专业博客网站制度创新的先河
林永青先生非常坦诚地表达了价值中国的经营理念: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自由共享,我们梦想着把这个价值发挥到极致——除了共享信息以外,为什么不能共享财富?!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将“价值中国博客网”网站的股权和股份收益分配权向所有作者开放,根据作者们不同程度的贡献,赠送这些权益给广大的作者朋友。“价值中国网”目前还是非商业化、非盈利性的网站,但我们承诺在网站获得盈利后,将把所得的部分利润与所有博客作者们分享。所有的博客作者们都将成为网站的某种形式的股东和利润受益者。(林永青,2005)
从价值中国第一次提出开放股权到现在,试运行的结果初步表明,这种方式有其独特性。我认为最大的独特性就在于“动态的知识股份”。
这种独特性赋予这个网站一种动态的活力与动力机制。作为新的参与者,你不需要去买别人的知识,只需要参与进去,并且把自己的知识奉献出来,你就取得了一定的股份。你在取得股份的同时,虽然稀释了别的博客的股份,但是,因为你的参与,使整个网站增值了,所以,不一定会让其他博客的总市值减少,相反,应该是增值。作为先来者(注册博客),必须持续不断地参与建设好这个网站。这样,大家都成为网站的经营者。换句话说,所有注册博客的积极参与是实现网络知识银行持续增值的前提条件。如果以为只要取得一定的股份之后,就可以睡大觉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这都是错误的。
因为,一个好的营运模式,很快就会有人模仿。一旦模仿者增加,就会有“挖墙角”的现象——不择手段抢走优质博客。这样,势必导致优秀的博客流失,使博客资源分散化。网站的吸引力会降低,弄得不好,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优质博客流失——读者减少——点击量下降——网站价值下降——优质博客流失……
那么,避免出现这种恶性循环的最好的办法是与博客保持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凝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博客的创造力,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优质博客加入——读者增加——点击量上升——网站价值增值——优质博客加入……
参考文献
林永青,知识就是财富 2005年3月10日 www.chinavalue.net/givestock.asp
周建国,社会资本分布的非均衡性及其负面效应分析 www.sdx.js.cn
周晓虹等,2003:中国社会学学术前沿报告 2004-4-13 《社会学研究》 www.lotus-eater.net
Granovetter,Mark,“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360—1380,1973.http://www.stanford.edu/class/soc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