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婚姻的要素与情爱文化分析


維系婚姻的要素與情愛文化分析
葉行昆
    自從拙文《婚姻問題的經濟分析》發表之后,筆者收到了不少來電與來函﹔尤以女性讀者的反響更為強烈﹔其中不乏愛情至高論者,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是維系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並有女士稱:“即便身邊真有‘焦大’、‘卡西莫多’那樣的男人,我也會嫁給他的,隻要他愛我”。似對魯迅的“焦大是不會愛上林妹妹的”觀點表示異議。況且,持有此類觀點的人居然為數不少。所以,本文欲就此類異議,略微予以闡述。

    上文提出:愛情對於婚姻來說,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愛情的婚姻,是萬萬不行的,更是不幸福的。這裡,有二點需特別強調:其一,愛情與婚姻並不能劃等號,愛情並不僅限於婚姻﹔其二,維系婚姻的紐帶不僅僅是愛情。

    筆者以為,愛情隻是婚姻維系的條件之一,而非充分條件。

    綜觀古今中外的案例,大凡以愛情為起點的男歡女愛之情,幾乎均以悲劇告終。無論男女,凡是對情感信誓旦旦,海枯石爛不變心者,無疑於引吭高歌“唱隻山歌給黨聽”﹔不可不信,卻也不可盡信。對此執迷不悟、矢志不渝者,一定要做好“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心理准備﹔因為“假做真來真亦假”。

    中國古代有以秦香蓮告狀而產生的“包公鍘美案”、“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以及“寶黛之戀”等,現有楊玉霞的“毀容案”。西洋有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還有娜拉出走等﹔數不勝數﹔無不令人深思,觸目驚心。

    然而,馬克思與燕妮、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抑或溫莎公爵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等,應屬戀情世界的另類﹔因為他們難以與焦大、卡西莫多之類的男人相提並論。隸屬“才(財)子佳人”范疇,與“一枝花插在牛糞上”,迥然不同。就此而言,簡愛與羅切斯特的愛情故事是發人深省的。

    且看,如今人們對“性小康”指數頗為津津樂道,婚外情、性伴侶之類的現象,恰似雨后春筍。還有“夫妻沒有隔夜仇”、“一夜夫妻百年恩”等等的說法,無不說明﹔物質基礎、情感世界和床第之間等,乃是夫妻男女維系家庭生活缺一不可的要素。此三者缺一,就像打麻將的四缺一,是成不了局的。

    此外,熱衷於婚外情、性伴侶者,大都以中年以上男女居多。“七年之痒”與效用遞減似異曲同工。依照“食、色,性也”命題與日久生厭、喜新厭舊的心理,婚外情、性伴侶似是維系家庭生活的調節劑或緩沖帶。隨著社會的多元化進程,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常在河邊走,居然不濕鞋﹔柳下惠坐懷,依然捧讀《論共產黨員修養》﹔有點強人所難了。何以會有紅顏薄命?英雄難過美女關?機會使然也。偶爾與夫妻以外的異性同桌就餐或同枕共眠,似屬同一層面,不必厚此薄彼﹔此舉與家庭關系的法律責任等關系不大。許多家庭就是因為不等忍受其成員有異“性”交往行為,而導致勞燕分飛的。其成本與收益或“性”價比是否合理,是否因小而失大,值與不值,可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而分道揚鑣之后的男女中,“好馬還吃回頭草”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但不可否認,如今的“外面彩旗飄飄,家裡紅旗不倒”的現象,是不分男女的。

    人是感情的動物,更是經濟的動物。“不患寡而患不均”。婚姻制度隻是作用於家庭成員的財產關系,對“食、色,性也”之類的,可謂鞭長莫及。

    結婚,隻是男女倆人世界開始的起點而絕非終點。愛情的玫瑰是要雙方時時刻刻辛勤澆灌的。一勞永逸、一錘定音,風險很大。

    有人說女人希望尋覓集三人於一生的男人:我愛的人、愛我的人、能一起生活的人。其實男女平等,彼此彼此。但是,也隻是希望而已﹔在現實生活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婚姻三要素,不可偏廢﹔其余的都是錦上添花。“圍城”的進出,無不以此為准。

    最后,要說明的是:社會學研究的隻是社會問題的一般現象,真理是相對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相對論同樣適用於婚姻問題的分析。本文所討論的問題,也應作如是觀。

    2005-4-26
                     寫於“面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