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2005年6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1版社论)
■苏培科
近期,央行拟对申银万国和华安证券给予再贷款支持、汇金公司将直接注资银河证券10亿元人民币等举措,使得“拯救券商”成为各财经媒体最为抢眼的字眼。各大媒体纷纷认为这些都是政府救市的重大举措。
可是在笔者看来,这些举措未必能够拯救得了目前身陷困境的券商和股市。因为,目前股市和券商的根本问题并非缺乏资金。近几年股市的持续低迷,以及自身积累的问题不断暴露和业务过于单一、资产管理的私欲膨胀,导致券商在近两年来危机四伏、频频破产。仅仅依靠注资和央行再贷款等举措也只是杯水车薪,很难将陷入巨额亏空的券商救出火海。
作为一个从事证券经纪、辅导企业上市融资的中介机构,如果诚实经营,只要脑子不发热、规模不过于膨胀,其经纪业务收入和投行业务收入绝对可以支撑其发展。但为何在这几年经纪业务收入极为羞涩,甚至危及到整个券商行业?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券商自身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该业务发展的大规律、大方向,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在熊市来临时,不但没有收缩战线反而不断扩张规模,导致交易清淡时经纪业务出现亏损;二是券商自己并没有诚实、务实地进行常规业务的发展,而是参与了经纪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
就像开赌场和赌博,赌博者之间的输赢跟赌场旱涝保收的抽成并无直接关联。无非是参与赌博的人少了,场子的生意就会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收缩战线。如果这样量力而行、不参与其他与该业务无关的事情,尚不至于赔钱,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券商的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也同样如此。因此,千万不要拿股市行情低迷来说事,这也不是要求政府出面拯救券商的理由。如果认为这就是救市之举,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不难看出,导致券商走向死亡的关键因素是委托理财和自营业务上,目前在这方面出问题的券商都是近几年的股市行情判断失误者,导致超过净资产或者总资产几倍委托理财全线套牢,而且不断亏损的局面也吞掉了前几年经纪业务积攒的老底,出现了目前撑不住的局面。
中国证券业协会完成的2004年度证券公司会员经营业绩排名中显示:受市场行情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2004年度114家参加排名的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4亿元,利润总额为-103.64亿元,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利润总额为-149.93亿元,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对于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无误,暂且不论。因为每年券商的实际亏损远远高于对外公布的名义数据,对外公布的委托理财数据水分极大。例如,某证券公司2002年对外公布的总体委托理财规模是1.89亿,但实际的数字却是近200亿,公布的数字还不如该公司一家营业部的某一笔委托理财数量大。于是,这家公司在今年倒掉了。所以,对协会公布的2004年数据,显然应持保留态度。对于券商自身的内在问题,如果再不及时解决,那么,一切注资、贷款和融资行为都将无济于事。
同样,政府对券商目前危机四伏、不愿意暴露黑洞的现状,如果措施不当,不但达不到拯救的目的,反而可能会使其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只能是暂时掩盖更大的危机而已。
所以,目前的券商问题,除了外在环境的客观因素外,其内在因素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汇金公司的确要拿着国家的钱和人民的钱去“大方”一把、去拯救券商,就应该从券商问题的内在因素入手,而不仅仅是注资、贷款和给予融资。而且,券商问题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并不相同。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低,有着历史原因的成分,因为其曾为扶持国有大企业成长、壮大提供过资金、立过汗马功劳,国家出面以汇金公司注资的方式出手协助、资产重组并无异议,但如果将其模式简单的复制到拯救券商上,就难免让人发出疑问:为什么现在才出手拯救券商?为何拯救的对象是银河证券,而不是前期倒下的南方证券、大鹏证券、亚洲证券?
记得在前段时间,亚洲证券刚刚倒掉之后,圈内就开始传言下一个就应该轮到亚洲证券的大股东银河证券,这个曾经将国内诸多没有竞争力的“虾兵蟹将”小券商,收集成一个数量和资产规模最大的业界航母,短短几年就沦落为一个需要汇金注资10亿元来拯救的危险券商。一个没有竞争力和低效率的“大骆驼”,注资之后是否能够扭转乾坤?能不能起到拯救股市于危难的作用?这一些问题仍然让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