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书是读者的毒奶粉(文)


伪书是读者的毒奶粉   “2004年度西方管理类假书风云榜”的发布会透露, 国内销售的百余本畅销财经书都是假冒引进版本。《没有任何借口》、《执行力》系列等曾经高居新华书店畅销排行榜榜首的经济管理类图书居然也是“伪书”!此 次“文化打假”的核心人物、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姜汝祥介绍,仅去年12月份,北京图书市场销售的假外版书就有100种之多。另据国家版权局统 计,2003年,我国内地出版社依据国际公约从外国引进图书版权逾1万项,约占内地年出版新书的1/10。经初步调查,目前发现的虚假图书有数十种,有的 出版单位受了造假工作室或作者的欺骗。   面对“伪书”迅速曝光的现实,2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对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对所辖所属出版 单位所出版的图书进行专项检查,出版行政部门须在3月10日前将清理结果上报总署。今天是3月9日,已是上报的最后一天。    所谓的“伪书”,就是指假冒原版书。伪书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借用西方原著的书名,但作者、书的内容是假的;二是书根本就不存在,书名、作者、书的内容 都是假的,这类书最多。在去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榜首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据说销量已经超过200万册。   图书市场上为何会有这么多“伪书”呢?   本小利大,抄袭容易,造成造假之风蔓延   采访中,一位曾拿下海淀某著名高校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自己注册文化公司并已经出版过多部经管图书的老板告诉记者:“成本低、流程短,正规出版社就争不过我们。”   据他透露,经管类图书至少第一次起印数是一万册。“但正规出版社用于购买版权、组织人力翻译的费用,在加上排版、制版、出版社后勤人员工资等诸多费用,书出来后,出版社顶多能给书店5-6折的折扣。但文化公司做的书即使1折批销,仍然有利可图。”    因为文化公司一般也就四五个人负责主要业务,书籍内容基本全是“外包”形式,即找对口专业的大学生写作。“经管的书不会超过千字50元,所以一本20万 字的本土经管书,内容上的成文万把元就打住了。像这种跟风的经管书更容易,既然已经知道什么好卖,相当于命题作文,寻找素材,都不一定要本专业的写作班 子。而且这种模仿之作有一个套路,按照这个格式就很像真的版权书”。 另外,由于文化公司人员少,做一本书的流程比正规出版社要短得多,往往能在刚看到市场热销苗头的时候就组织编写“伪书”,搭便车获利。   而书号买卖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监管机制的缺乏也使得“伪书”制作更加“一路畅通”。   “李鬼”现象,反映出图书出版界自身问题    参与策划引进著名经管类图书《麦肯锡方法》的华夏出版社经济科学事业部主任、副编审,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陈小兰博士从图书出版规律的角度分析出如下原因: 首先,从全球图书市场上看,也并不是年年都有好书。以前有《麦肯锡方法》,2002年有《韦尔奇方法》,2003年热销《执行》,去年也恰好没有特别走俏 的经管书。   每年国内引进国外版权的书有几万本,但能够上畅销书排行榜、卖的好的,只有有限的几本,这些书就成为了伪书仿造的样本。除 此之外,引进的书大部分都“走的一般”,当然也有少部分本身在国外就是垃圾书。这全要看编辑的眼光和选书的品位。“从做《麦肯锡方法》以来,我们的标准就 是新理念和学术性,会本着这个原则精挑细选,从来没有出版超过30种。但有的出版社由于经管书好卖,一次就出100多种,很难每本都是精品。”陈小兰说。 另外,文化差异也在起作用。也有国外卖了500万册,国内遭遇滑铁卢的“畅销书”。“地方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可能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到国内就影响不是 很大”。文化自卑心理也影响着读者的选择。“我们一直认为西方比我们强,而且现在的商业规则是由西方世界制定的。所以无论什么,国内外两本经管书摆在一 起,读者先拿起来的往往是译著”。因此,打个外国名字的书就好卖。   “李鬼”更迎合封建思想残余   据了解,这些畅销 的“伪书”动辄销售百万册,因为他们的读者是企业,往往是老板成批购买给员工阅读的。上百万的读者仅仅是被一个“洋品牌”蒙蔽了吗?“这些书在内容上更加 迎合中国人读书的心理,在一些观点上非常中国化,因为他知道中国的企业家需要什么。”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姜汝祥说。他早在一年多之前就注意到 伪书现象,这次联合其他5人一起用半年时间调研,列出了这个“伪书排行榜”。姜汝祥认为:“它用了很多案例来表达中国人的东西,形式上是科学,本质上还是 封建。他讲的东西都是国外的,但是骨子里很中国化,很多东西是过时的,让他们觉得我跟国外是一样的。你发现《执行力》这本伪书在排行榜上跟《执行》这本书 是差不多的,而我的客户拿《执行力》的比拿《执行》做教材的还要多。” “再比如说《没有任何借口》那本书,西方管理学说的‘不要讲借口,一定要完成这个结果’,按军队的管理办法来管理,在正 常大公司做的时候,它有一个前提:第一尊重人性,第二是规则第一。”“世界500强企业也是这样做的,其实企业家和员工是一个互动的结果,企业用了资产, 员工用自身的人力资本,你对我不好,我可以用脚来投票,所以表面上企业家很强大,其实一点儿都不强大,我有退出机制的时候就走。所以企业家跟员工之间共同 打造团队,是市场经济基本逻辑。”“伪书保准没有这两条,而这个恰恰迎合了一些企业背后的心理:那就是员工绝对服从老板,不能有任何意见。企业家找到了这 样一个武器,让他的员工选择了错误的观点,而这是违反经济逻辑的。特别可怕的是,这样的观念毒化我们的企业和员工已经五年、十年了。”“我觉得中国企业向 国际化迈进的差距不是物质层面的,最大的差距是精神层面的。所有人都知道,假奶粉会使得我们的婴儿变成痴呆的大头娃娃,现在假书已经出了100多本了,而 且发行了几百万册了,这个数会以一个几何基数在传播,这个事情的性质跟假奶粉是一样的!它会深深危害到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