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当我们是傻子吗?


『正题』凯恩斯主义的一个标签就是国家干预,国家干预的手段就是刺激消费。在凯恩斯主义看来,消费需求决定着经济的一切方面,因此,刺激消费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凯恩斯将这种思想不仅仅理论化而且还用漏洞百出的消费函数加以数学化,乍一看言之凿凿十分有理。
  凯恩斯这种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建议自提出一来被凯恩斯主义者发扬光大,被各个以凯恩斯主义者为政策幕僚的政府广泛采用。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口号,以试图改变单靠出口带动的GDP增长率走势。然而,政府刺激居民消费的手段无非是借钱给居民消费,最后经济似乎发展了,但是这是对庞大的债务和银行黑洞无视的结论,债务和银行呆帐和经济增长对冲后,究竟是发展还是倒退了,几乎是无人来算这个帐的,这种经济其实还是反映了其自身特质即泡沫,只不过被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吹得大之又大。
需求的确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但是,凯恩斯只对了一半。
  2+2的理论认为,经济是交换的集合,而交换是为满足需求所选用的一个低费用的手段(因此交换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反映出了理性人的智慧)。如果没有了需求(当然不可能),就无须选择用何种方式满足需求了,自然就不会有交换这种行为方式的被选择,当然也就不存在经济了。
  有人认为将经济作为“交换的集合”解释太过狭隘,其实不让。这种解释是处于将经济解释为人类行为的目的考虑的,在同类之间,彼此以满足对方需求的方式达到自身需求的满足的交换,只有人类才有。而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是几乎任何生命形式都具有的能力,因此将交换作为人类独特性的一个标志是合适的。
  为何说凯恩斯只对了一半?因为凯恩斯只看到了需求是交换的原因、是经济的动力,却没有注意到需求本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理性人的假定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这种主观能动性,即交换行为是一种主动的操作行为而非被动的反应行为。
  既然交换行为是主动的操作行为,那么就不存在需要“刺激”这回事儿。反过来说,假如消费是在刺激下才会进行,就变成反应行为了,纯属于对反应的刺激了,而只会对刺激做出反应的人不属于经济学假定的理性人之列。
  当然,或许有人会像撒谬而森一样认为凯恩斯主义是独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不应该以理性人假定为前提。但是,宏观经济学必须有一个微观的基础的观点已经被经济学界广泛认同了。社会是由一个个自由的理性人构成的,这一点显然必须得到宏观经济学的认可。
  有钱谁不会花?有钱不会花费的人不是理性人。效用学派的观点一直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是充分考虑了自身效用最大化问题的。既然如此,消费者就不需要第三者指导他消费什么和如何消费。
  和“有钱谁不会花”对应的是“有钱谁不愿意赚”。政府其实不需要为经济发展速度的波动而犯愁。经济速度发展减速,标志着人们的某种需求偏好的转移。供给者本身也是理性人,如果需求者消费偏好转移了,供给者自然会追逐这种需求走势,如果追逐不上,说明条件不容许或者不值得去迎合新的需求。
  有人认为,刺激消费的政策可以缓解过度积蓄带来的负作用。但是,如果我们还认为社会是理性人构成的,就不存在过度积蓄这个问题。现实地说,守财奴当然还是有的,但是毕竟很少,这不应该是一个经济问题。
  如果需求是经济的根源,那么这就决定了经济本身就具有波动性,因为人的需求是具有波动性的。除了必要需求之外,“需求厌倦”是人的一个特点,“喜新厌旧”、“标新立异”、“见异思迁”说的就是这种心理学规律。穷人都会认为富人们会天天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但是,富豪也会弄稀饭咸菜来吃、也会看见大鱼大肉就烦。各个层次的需求都有厌倦的可能,厌倦了就会烦恼,这就是说贫富都免不了烦恼,都会有幸福和不幸福,追求极终幸福的办法不是富裕起来,而是不要“需求”,但是这是无法做到的,“难得糊涂”嘛!
  当人们的需求暂时没有热点时,或者供给速度暂时跟不上需求速度时,经济就会表现出停顿,这是社会心态的修整和调养,不需要政府刺激它。一张一弛是万物运动的节律,如果看到经济放缓就紧张,就去刺激它,那么就意味着总是让人处在亢奋紧张的状态,这样一天到晚紧张兮兮的甲亢状态谁受得了?
  前一阵子有人在扩大内需的思想指导下,认为农民需求不足,消费太少,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提出要刺激农民消费的种种策略。但是,这就像抱怨穷人不吃山珍海味一样可笑。消费畏缩,不是因为需求不足,而是需求无效。农民消费不足,惟一的原因是“穷”。穷,导致需求无效,无法表现为经济行为。如果农民的需求是有效的,他无须别人告诉他如何消费,他自己最清楚该干什么——盖房、娶媳妇、养儿子……商人们也无须你敦促,他自然会跑得巅巅的将商品运到农村市场上去。
  经济学本来是不考虑无效需求的,经济实践本身也是不考虑无效需求的,从来都没有人愿意为无效需求提供供给。而刺激消费其实是人为地将无效需求强行转化为有效需求,这样一来,市场上表现的需求就是虚假的,最后没有人为虚假的需求买单,留下的只能是一个巨大的债务黑洞。
  前面的帖子说到,基于以最终消费品为依据的GDP而发行的货币是写着“曾经拥有的美丽”的纸条,那份美丽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如果GDP是靠国家借贷刺激的消费支撑的,那么,货币纸条上写着的还有“将来的美好时光”,我们将属于子孙的一切都借来消费掉,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不是有点哪个了?
  当然,人的消费行为还是会受到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的。理性人处于安全需要之外的钱总是会花费出去的,但是有一个偏好的问题。商人们不遗余力的商业广告宣传,就是为了引导和改变人们的消费偏好,将消费资金流引导到自己那里去。这种消费引导是利己的,往往是靠披露虚假信息或者片面信息实现的。政府如果是中立的,就不能在生产不同产品的厂商中间进行选择,不宜做出引导消费者消费某种具体商品的决策。
  那么政府不需要对消费做出任何反应吗?当然不是。政府应该也可以代表民众对某些消费说“不”,比如不允许黄赌毒消费、不允许个人购买枪支武器、不允许强买强卖、不允许购买国家禁止交易的物品、不允许走私等等,除此之外随它自然发展就是了。

  『话外』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需求序列。当一张彩票买到手中时,人都会幻想自己得到多少多少奖金后的奖金用途安排:先如何如何再如何如何。让自己的需求愿望好好的得到一回满足。说不出中奖后会去干什么的人,首先他就不会去买彩票,或者他是一个傻子。你现在停下来阅读,想一想如果你中了大奖这个事儿,保证你有一个宏伟蓝图。
  经济学不是关于傻子的学问,但是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却一直将民众当作傻子一样对待,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如何赚钱如何花钱。虽则滑稽,其行尚善。这几天媒体又热谈“负翁负婆”的话题了,提醒大家注意负债的问题。如果政府借钱给大家敢不敢要?要不要?当然是要了!借钱都是要还债的,但政府敢于借贷,说明它信任你啊,说明他认为你可以还得起呀。怎么还?不就是给政府或者银行打工嘛。这等于你签了一份长久的劳动合同啊,何乐而不为?失业了还不起怎么办?你就找到银行和政府说自己愿意继续打工还钱嘛,政府和银行除了帮助解决你的就业之外还有什么招数?除非它免除你的债务不要你再还钱了。你没有听说欠债越多越牛吗?连银行都不愿意起诉他还要帮着他重振雄风归还欠款呢。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要你有好日子过,你在乎钱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干吗?
  银行也不是傻子,银行把家产收走怎么办?收走就收走嘛,本来你就是穷人,大不了就是回到起点去嘛,毕竟还过了一段舒服日子了,比你一直过苦哈哈的日子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