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改革公告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董登新
网站:登新投资论坛国际俱乐部
(1)自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一、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们注意到:此文告一出,几乎所有媒体,尤其是北美、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媒体,它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人民币升值”、“2%”。其实,这只是一种“避重就轻”的片面理解或舆论误导。此次改革公告中最关键字眼——构建“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却被许多媒体所忽视。实际上,体制的改革远比眼前的人民币升值2%来得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此前,人民币是单盯美元的。因为单盯美元,喜欢美元贬值的美国人,却不喜欢人民币随之一同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因为单盯美元,我中央银行失去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汇率政策)的自主权;因为单盯美元,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经常波动过大;因为单盯美元,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强货币的众矢之的。
此次改革后,人民币不再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这有利于形成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从而减小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并有利于实施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矛盾。此外,它有助于真正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未来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奠定强大的市场基础。
此次改革的另一个信号是:虽然此次人民币兑美元作了升值2%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将来不可以再作微幅下调,或是在适当的时候再作贬值调整。因为在文告的结尾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改革的目标与必要性
此次改革的目标,从长远看,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从而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近期目标来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要是为了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增加进口、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1997年以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顺差始终保持在200——400亿美元之间,国外直接投资实际流入资金每年高达400——600亿美元之间,国际收支不断失衡。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竟达7110亿美元。尤其今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进口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改革的时机与原则
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当前,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较好时机。目前,我国外汇管理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各项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这些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
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贯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主动性,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中国国际收支实力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百美元兑人民币元)
年度 |
进出口 总额 |
进出口 差额 |
实际直接 利用外资 |
外汇储备 |
兑美元 汇率 |
1985 |
696 |
-149 |
16.58 |
26.44 |
293.66 |
1989 |
1116.8 |
-66 |
33.92 |
55.5 |
376.51 |
1990 |
1154.4 |
87.4 |
34.87 |
110.93 |
478.32 |
1994 |
2366.2 |
54 |
337.67 |
516.2 |
861.87 |
1995 |
2808.6 |
167 |
375.21 |
735.97 |
835.1 |
1996 |
2898.8 |
122.2 |
417.25 |
1050.29 |
831.42 |
1997 |
3251.6 |
404.2 |
452.57 |
1398.9 |
828.98 |
1998 |
3239.5 |
434.7 |
454.63 |
1449.6 |
827.91 |
1999 |
3606.3 |
292.3 |
403.19 |
1546.75 |
827.83 |
2000 |
4742.9 |
241.1 |
407.15 |
1655.74 |
827.84 |
2001 |
5096.5 |
225.5 |
468.78 |
2121.65 |
827.7 |
2002 |
6207.7 |
304.3 |
527.43 |
2864.07 |
827.7 |
2003 |
8509.88 |
254.68 |
535.05 |
4032.51 |
827.7 |
2004 |
11548 |
320 |
606 |
6099 |
827.7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商务部网
(四)改革的短期效应与应对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人民币短期升值,它会对少数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出口企业(如纺织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反,对于原材料依赖进口的企业以及人们出国旅游和求学等产生积极作用。但总体上利大于弊。我们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平稳渡过改革调整期。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
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会造成较大的冲击,不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我们相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决不会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