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明:一场大水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2)


新品上市后,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何新明坦承尝到一些甜头。“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创新策略,被东鹏奉为圭臬。然而,先行者是要付出代价的,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出来的新品,却被同行轻易模仿,这让何新明有些恼火。   “陶瓷行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比较薄弱,整个行业都喜欢模仿,在这方面我们也是一个受害者。”据他介绍,东鹏往往花费一两年时间研发、试制出来的新产品,别的厂家花一两个月就能模仿成功,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微晶砖。   在经历跳跃式的定位变化后,何新明意欲将东鹏打造成大众化的品牌。“大众化品牌是指要成为大家关注的品牌,并不是说要降低产品的品质。”他还举例说,建材行业也有成功的高品质大众化品牌,如立邦、多乐士等。   “滚雪球”和快速发展   成功接管华泰,这让何新明兴奋不已。迈出第一步后,东鹏开始了急速扩张。从1997年开始,连续六年,东鹏每年都会兼并一个厂。目前东鹏包括华泰在内总共兼并了七家工厂。   这是一种被称作为“滚雪球”的扩张方式。据何新明介绍,由于东鹏起点低、底子薄、资金实力弱,如果靠自己一点一点地积累,可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发展起来。   “这些厂在业内被称做‘休克鱼’,实力还可以,但经营不善、负债太高、员工的素质差。”何新明经过再三考虑,决定采取上述方法,通过兼并、收购这些工厂来扩大自己的产能,使自己的销量同步快速增长,实现低成本扩张。   此时的东鹏总厂成为一个标杆,东鹏的员工则成为播种者,把总厂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嫁接到被兼并的工厂,从观念上去改造员工,让“休克鱼”起死回生。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东鹏的扩张历程中,一直都留有东平的影子,不过它是作为反面教材存在的。   1985年,东平陶瓷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生产彩釉砖,产品供不应求。随后,东平进入鼎盛时期。   1988年至1993年,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当时流行一句口号:“看见绿灯一直走,看见黄灯赶快走,看见红灯绕着走。”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平陶瓷厂进行了大跃进式的扩张,一口气兴办了东海陶瓷厂、金龙陶瓷厂、东乐陶瓷厂、银田陶瓷厂。   然而好景不长,工厂还没建好,就遇上国家的宏观调控。银根紧缩,贷款利息升至24%还借不到。东平出现财务危机,一度陷入困境。形势不妙,石湾镇政府进行紧急干预,将东平陶瓷厂分为华鹏陶瓷总厂、东乐陶瓷总厂、金龙陶瓷总厂、东平陶瓷总厂四家独立核算的企业。何新明被委任为东平陶瓷总厂厂长。   何新明在总结教训时指出,东平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头脑发热以为自己什么都行,不切实际地扩张;另一方面,东平在发展时不注重产品的开发、人才的储备及管理制度的建立等软件建设,最后形成了堆头,却没有拳头。   危机意识最终演变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多少有些让人始料不及。从1996年到2004年,弹指一挥间,东鹏的年销售额从6000万元发展到12亿元。何新明说:“我时常这样告诫自己,时代在变化,企业也在变,今天好不等于明天也好,眼光要放远一点。”快速增长的竞争力来自于历久弥新的危机意识,何新明应该感谢1994年的那一场大水。 更 多>>> 何新明 发表于2005-8-10 1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