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即将全面启动省本级事业单位改革公立医院首当其冲


浙江即将全面启动省本级事业单位改革公立医院首当其冲

 

杜乐勋等主编《中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操作技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0月出版

 

浙江事业单位改革启动 先从产权改革“开刀”。这意味着,该省3万多家事业单位将被全面推到改革的风口浪尖。

 

 绍兴“分类改革”

    

浙江是全国最早发起事业单位改革的省份。而绍兴则是浙江强力推行这项改革的两个试点县市之一。另外一个试点市是湖州。但比较起来,绍兴的事业单位改革更为成功和彻底。

从今年开始,绍兴“第二轮”事业单位改制已经启动。

      事业单位类型繁多,性质各异,采取一种改革模式很难符合实际。对不同的事业单位,要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不能搞一刀切。这就是发轫于绍兴的“分类改革”。

      1999年,绍兴有选择地圈定了包括“绍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内的几家市本级事业单位作为改制试点。

     改制是脱胎换骨的一场自身革命,可以说是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大分化和大重组。 华汇公司就是绍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改制后的“变身”。目前,该公司已经拥有十三家参股、控股企业。华汇公司的改制结果说明,只要改制方案设置合理,事业单位改革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200127日,绍兴市下发了《关于深化市直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按照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对该市的事业单位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一是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要全部转为企业,使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最大地从这些事业单位退出,使职工的劳动关系得到置换。其他事业单位附属的生产经营等“三产”单位,要彻底剥离,并进行改制。

    二是社会中介型事业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要与政府主管部门彻底挂钩,实现政事分开,并按照《公司法》规定,采取发起人制度,改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独立的社会法人主体,国有资产要从这些单位退出。

    三是技术服务型事业单位,要放开搞活,加快社会化和企业化运作进程,推进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变,并大胆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走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四是行政执法型事业单位,如各执法大队,要进行全面梳理,对应当由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要坚决收回,对企业职能要进行分离。在单位数量和规模上要严格控制,该撤并的坚决撤并。同时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加强对经费收支的监督检查,防止把法律和政府赋予的执法行为变成为本部门谋私利、搞福利的权力。

    五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这类改革最为棘手。但绍兴仍然迈开了大步。200247日,绍兴市第五人民医院被绍兴民营企业绍兴咸亨集团以3320万元成功公开拍走,而拍卖前,该医院评估后的净资产为2100万元。绍兴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产权公开拍卖的公立医院。

     尽管最近两年绍兴并没有再出台针对事业单位改制的指导性文件,但“由于从改制之初考虑得就比较周全,现在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今年重点改制省本级单位

 

    浙江省人事厅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浙江全省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种类繁多、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群体。 机构臃肿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70%都由国家财政拨款养活,这既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又阻碍了一些实际上已具备企业性质的单位的发展。 2001年,浙江省下发《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事业单位改革正式启动。当时在全国尚属第一位。  对于这些事业单位,浙江仍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在总结“绍兴经验”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分为四大类:监督管理类、社会公益类、中介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

      浙江省还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文件,为事业单位改革“保驾护航”。200391日,浙江省出台《关于省属事业单位改制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针对改制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如改制资产的范围和处置、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劳动关系的转换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但省本级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主要是这类单位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特别多。但今年这些单位将被列入重点改制范围。   这决定了今年的改革重点:执法监督管理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配套政策法规年内出台。

 

产权改革是“重中之重”

 

    浙江决定,要把政事关系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劳动关系改革作为重点。尤其是产权改革,更要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兼并等途径参与事业单位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浙江省事业单位集中了全省约85%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高级人才所占比例约50%,分配、用人制度方面的改革,将大大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这就意味着,对其进行改制时,要鼓励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经营者持大股、业务骨干多持股。

      但这仍然要有区别地对待。比如,勘察设计单位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单位,科技含量比较高,由此决定其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人才资源和专有特色技术的经营。

      华汇公司在改制当初形成了全额置换国有资产,由经营者、技术管理骨干和职工持股会共同出资组建的资产组织方式。时任院长的袁建华还提出了“岗位责任股”的动态持股概念,即按岗位来确定股东,并按岗位的重要性来确定股东的持股额度。

    产权置换、股权设置以及人员身份处置是整个改制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至于资产的评估和产权的界定等眼前利益问题,不应是我们改制关注的重点。

    评论家鲁宁指出,浙江省事业单位改制从产权改革启动,抓住了改制的要害所在。

    对浙江事业单位改制颇有研究的鲁宁表示,与政府机构改革相似,事业单位也经历了多轮改革。但由于对敏感的产权问题绕道行,始终无法打破“事业大锅饭”的体制。“事业”缺乏活力还在其次,每经历一次改革,“事业”的闲人反倒越改越多。从产权制度开刀,直接挖掉“人满为患”的根基,事业单位的总量将大为压缩。人员一精干,财政将大大减负。

与以往各种回避利益调整、利益关系重新界定、利益再分配的改制相对比,本次以产权改革为切入口的事业单位改制才叫真改制。 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将在23年内基本完成。其根据是,尽管事业单位尤其是省本级事业单位改制异常敏感,但在浙江这样市场已初步发育、民众利益观念已同步得到更新的省份,绝不至于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杭州医改发力

 

杭州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123日,3家民营医院获得了杭州市卫生局的正式批文。这3家医院的投资者中有两家是名列福布斯富豪榜的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和绿城集团。这只是杭州医疗市场变革的序幕。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杭州医改的最终目标是,全市只保留23家三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已经定下来的是浙江大学第一医院和邵逸夫医院,另一家还没有最后确定。受此利好消息刺激,包括万向集团在内的众多浙江民营资本早已蠢蠢欲动,急欲在医疗市场分得一杯羹。杭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说,杭州此次医改的力度很大,许多政策在国内还没有先例。

 

改革动力

  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是此次改革的直接动力。杭州市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看病难、看病贵排在市民关注的七大难问题之首。全市80%以上困难群众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老百姓的看病负担确实非常重。公立医院在杭州一家独大,致使全市医卫市场化进程受阻。老百姓的呼声最能表明医疗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杭州医改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全省医改的快步推进。据统计,到今年下半年,浙江民营医院已近70家,床位总数达6000余张。与去年底相比,增速高达30%以上。宁波、金华、温州等城市的医改动作,一个比一个大。看着这些近邻大幅放开医疗市场,杭州的领导怎么可能坐得住?重重压力之下,杭州医改走到了十字路口。于是,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杭州专门成立了医改办公室。在最近半年里,关于医改的相关政策文件接二连三出台,最主要的是贯穿四改联动的精神。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和医疗救助体制改革。这是杭州医改独特的地方。其他方面不改,医疗体制改革推进不下去,也无法彻底。
  比如在药品流通领域,全市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挤掉从药品出厂到患者整个过程中的价格水分,同时促进医药分家,准许外配处方。此外,医改还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门诊起付标准,实施门诊医疗费统筹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其基本医疗。在医疗救助体制改革方面,将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解决欠发达地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四改联动是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涉及社会承受力、财政承受力,以及药厂、药店、医院和患者的承受力。

 

杭州医改

 

  杭州医改扬帆出海,其借助的东风则主要是市委今年919日出台的18号文。这份名为《关于医药卫生和医疗保险救助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成为整个杭州医改的指导性文件。
  18号文指出,引导鼓励境外资本、民资兴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一是不受区域和数量限制均可申办,并享受工业企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二是凡新办医院前3年取得的医疗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条件,且财务制度健全、核算准确的,可申请免征营业税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按前3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额度,通过单位申请,由财政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后3年参照企业有关政策所缴纳的各种税收,通过单位申请,由财政给予减半补助。
  6年财政补助政策,在全国恐怕只有杭州才有。这对营利性医院的兴办相当有吸引力。

上述政策的出台有其背景。杭州市医改办提供的一份内部研究资料显示,由于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的不同纳税政策,使前者处于不平等位置,扭曲了资本投资营利性医院的本性。
  医改办在温州考察时发现,当地民营医院需缴纳10种税收(杭州有9种相同),税负成本占医院总成本的12%,投资者意见很大。如果投资者违心选择非营利性医院来兴办或投资,将留下极大的制度隐患。有些民营医院想出董事长领取三四百万高薪的歪点子以获取回报,或者先报非营利性质,再等待时机转为营利性。与其如此,不如干脆承认资本的逐利性,给予营利性医院优惠政策,在性质上一次搞清楚。与此对应的是,18号文明确规定,严格规范管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杭州的非营利性医院市场过强,份额过大,在享受免税待遇的同时,明显挤占营利医院的生存发展空间。
  民资十分关注的医保定点资格问题,在18号文中也有了解答,符合条件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经申请核准可为医保定点单位。
  在积极兴办营利性医院的同时,投资者更多地表现出参与非营利性公立医院改制的兴趣。这是缩短资本投资周期的有效途径。就杭州的医疗资源水平本身来说,在全省名列前茅。面对如此肥肉,民资心急如焚的程度也可想而知。

  18号文件传达出的信息是,实行管办分离的医疗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资分开,确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规范出资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产权关系。
  一研究卫生经济的专家将杭州医改与上海相比:上海成立申康公司进行卫生投融资改革试点,由卫生局官员担任董事长总经理。而杭州将由国资公司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责,弱化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

  同时,18号文规定,医改方面原则上国有资本退出控股地位,鼓励经营者持大股,不提倡租赁承包、委托管理、分立改制等做法。现有公立医疗机构转制过程中,可享受改制企业的土地出让政策,土地出让金允许在35年内分期付清。
  与江苏宿迁的激进医改完全不同,杭州会逐步将公立医院推向市场。对于代表市级医疗水平的大型医院将保留国有独资,社区一级医院整体出让,二级医院则视情况改由国有控股或参股。重要的是,政府会同时加大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并设立一两家慈善医院,对城乡低保户、特困户和困难户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隐性阻力

  民资在对杭州医改政策认可的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隐忧———医改涉及到的利益格局调整使改革隐性阻力逐步凸显出来;公立与民营间的不公平竞争,在短期内依旧无法解决。
  另一个担忧是用工制度的瓶颈。在医改办的调研总结中,提到义乌市中心医院的改制问题,该院虽然产权实现了多元化,但用工制度尚未实施,医院职工依旧是事业单位身份。
  因此,18号文对转制医院用人制度改革进行了规定,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不过,一位投资者向记者表示,与其区别对待,不如一次性买断职工身份———这样不仅彻底,而且有利于人才的流动。
  上述投资人士着重指出,医改最大阻力来源于医院的行政主管部门。自己的儿子放出去以后,他们还有什么可管的呢?所以,我们担心他们可能会在民营医院扩大规模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时,设置隐性门槛。
  民营医院急于做大的心态过于功利。医院是长期投资,要想两三年获得回报几无可能———民资做大型医院,人才、管理、技术方面能否跟得上(公立医院),很难说。对滕的话的最好佐证是,刚刚获得批准的民营杭州博爱医院,仅有20张核定床位。对公立医院而言,目前民营医院的确构不成威胁。
  18号文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在新区,远郊新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机构。一位投资人就此发问:在远离闹市区的地方,又会有多少病人光顾
  杭州医改到底能走多远,还需市场检验。(米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