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区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的调查研究
房 宁 樊未晨
一、学术背景及其意义
我国有关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亟待发展。以往我国也有一些关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但在表述上,主要是采用“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这两个概念,用这样的概念解释与概括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和思想状况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一些方面,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以上两个概念所涉及的学科还不够成熟,学术规范还不够成熟、统一,因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其次,采用这两个概念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行研究意味着很强的时效性,即研究往往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具体问题或配合某些行政需要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教育和研究的内容及方法要跟着发生变化,结果使研究缺乏连续性,甚至缺乏独立的学术价值。
再次,采用上述概念,不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比较。尤其是在开放的时代,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政治社会化是目前国际政治学界十分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外学术界对我国中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状况也很关注。要使我们的研究走出国门,同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一个必要的前提是我们要使用与世界其它国家统一的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沟通的学术规范、概念和方法。
自本世纪40、5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发生以后,西方政治学领域中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就。主要表现在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体系已建立完善,形成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一系列概念范畴,测量研究对象政治心理的标准体系也正在形成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学术界在政治社会化领域取得了大量的引人注目的成果。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系统基本的政治功能之一,作为政治系统稳定与发展的主观条件的政治文化即产生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之中,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扩展了人们关于政治文化的形成、政治文化的传递以及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知识。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成员对现实政治系统及政治权力机构的态度,估价政权的稳定程度,预期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的趋向及其对未来现实政治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等。
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在政治社会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但在借鉴西方学术界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成果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文化的研究本身不可避免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西方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出自西方社会的现实政治需要,并反映了学者们各自的政治倾向。而这些与我们的研究目的和需要显然是不同的。因此,方法论的学习与借鉴是必要的,而研究得出的观点、结论会有很大的区别。其次,由于这种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西方社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要加以改造。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它,要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用批判继承的观点去分析它,进而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改造。这样我们就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基础,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依照我国的国情,推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为教育的三个面向服务。
为了推进我国政治学有关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工作,我们于1998年10 ~ 12月在北京地区以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政治社会化问题的专题调查与研究。调查的题目为《未来公民》。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研究在方法上借鉴、参考了当代西方政治学有关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但也依照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的改造。调查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调查的第一部分是政治认同,西方学界称之为对政治体系的依附。对政治体系的依附这一概念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是研究青少年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初期的政治文化的实体性因素。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 政治心理 ── 政治文化中的情感因素。② 意识形态 ── 政治文化中的认识成分,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形态等。③ 政治评价 ── 政治态度。政治态度的流动性比较大,且不稳定。与此相反,前二者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的,一旦形成便终生不易改变。
与西方政治学界流行的有关政治认同的分类方法不同,我们增加了对政治心理及意识形态认同的考察,以替代对政党认同的考察。作出这样的改动,是考虑到我国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差异。西方的政党政治促使政治社会化研究关注政党认同问题。而在我国政党认同在一定意义上由意识形态认同表现的。我国是一党执政同时强调意识形态的统一性,执政合法性与意识形态正确性高度相关。因此,意识形态认同问题与西方相比更具有研究价值。
国家认同是所有政治社会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国情,我们也对其做了细化的处理。即将民族认同从国家认同中进一步区分出来。民族认同问题在西方一般不单独进行研究,但在我国这一点却比较突出,也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单一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归依感,并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例如,许多海外华人也许并不认同我国的社会制度,但他们却对中华民族有很强的认同感。民族认同问题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在许多西方国家这个问题就不突出,如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非单一民族且不具有稳固、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是多向性的,因此缺乏研究和比较价值。
另外,我们对于国家认同本身也做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将国家认同分解为:政党、政府、政策、干部(官员)认同等四个小的类别,据此考察党、国家公众形象及政策在青少年中了解、接受程度。
阶层认同,我们将其定义为:青少年对家庭社会地位的认知,及个人的社会阶层的归属感。阶层认同过去注意和研究不够。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世俗化的发展,社会层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变动,形成了新的政治亚文化,这些新的政治亚文化对中学生的社会心理及政治心理的发展也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这方面的问题也应该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调查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与下面的第三部分政治社会化相关因素的研究,属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动态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一般心理卷入、对社会及社区的贡献意识,以及民主意识、法制观念、道德水准等五项。
政治参与意识是透视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以及发展程度的重要窗口。一般心理卷入和对于社会及社区的贡献意识是政治参与的直接内容,民主意识、法制观念、道德水准则构成政治参与意识的思想基础。从现实意义上看,青少年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准,将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社会行为方式。相关研究可为有关部门制订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针与方法时提供参考与依据。
第三部分是政治社会化的相关因素。对政治社会化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也可以称之为对政治社会化形成途径的研究。政治社会化形成的相关因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家庭、同辈集团、聚居区(社区)、大众传媒、学校、政治机构(或团体)以及宗教等。西方研究认为,大众传媒和同辈团体对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最大。通过这次调查也意在了解我国上述因素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于教育对象的了解来发现青少年对学校、社会的正式及非正式教育的看法,以此来发现我们教育中的优缺点,更有利于在教育中扬长避短,促进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调查的实施方法,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样选取学校和学生,发给问卷,当场独立作答。此次调查共抽取了北京市的7个区县、16所学校的1100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073份。7个区县包括北京城区的西城区、东城区,约占调查总体的21% ;近郊区的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约占调查总体的52% ;远郊区县的密云县、通州区,约占调查总体的27% (见图一)。学校的选取,既包括了市属重点学校,如:北京四中、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北京九中等,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8% ;还有一些区属重点学校,如:丰台二中,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6% ;也有普通学校,如:北京十九中、丰台东高地第三中学、丰台三中、六里桥中学、立新学校、北京三十五中、北京二十四中等,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47% ;还有民办公助学校,如:北京二十五中学、十一学校的部分班级,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7% ;远郊区县的农村中学有:密云县太师庄中学、通州区胡各庄中学,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2% ;此外还包括有中专,如:振华旅游学校,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6% 。学生年级分布涵盖了中学所有年级。其中,初一学生占18% ,初二学生占16% ,初三学生占17% ,高一学生占19% ,高二学生占17% ,高三学生占13% 。以上数据表明,调查的地区、学校、年级的涵盖面基本上能反映北京市中学生的总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政 治 认 同
我们首先选择了一个象征性的题器,测量民族归属意识,即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在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因此,把头发染成黄色这一问题,在我们社会中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结果64% 被调查的中学生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还有31% 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5%)表示赞成。
表一:不同年龄年中学生对把头发染色的看法(%)
赞 成 反 对 说不清
12岁以下 0.9 87.4 11.7
13-14岁 3.5 74.7 21.5
15-16岁 6.5 53.4 39.7
17岁以上 5.1 52.6 41.9
从年龄段的比较看,对把头发染成黄色持反对态度的是同年龄成反比的,12岁以下中学生对把头发染成黄色持反对态度的有87.4%,13 ~ 14随中学生持反对态度的74.7%,15 ~ 16岁的比例为53.4%,17岁以上中学生中反对的就已经下降为52.6%。通过年龄交互数据可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性加强,中学生对外来文化及其象征趋向更加开发和宽容的态度。在这一问题上男女生的差异性不大,反对者分别为:61.3%和64.4%。
音乐是人们情感的最自然的流露。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在文化上的民族归属感。调查表明:有30% 的中学生更喜欢民族音乐,有31% 的人表示更喜欢西洋音乐,还有39% 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两者的喜欢程度差不多。这多少反映出了开放条件下外国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
表二:不同年龄中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喜爱(%)
民族音乐 西洋音乐 差不多
12岁以下 32.4 27.9 37.8
13-14岁 33.2 33.2 32.9
15-16岁 25.5 32.5 41.8
17岁以上 29.8 26.5 43.3
从不同年龄来看,喜欢民族音乐的中学生人数也有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的,12岁以下和13 ~ 14岁中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喜欢民族音乐,而到了15、16岁中学生中,这个比例下降了7个百分点左右,达到了最低点只有25.5%,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也是喜欢西洋音乐比例较高的人群,比例达到32.5%,只比最高比例低0.7个百分点。15 ~ 16岁是中学生最易接受外来影响的年龄段。
未来公民的政治意识
—— 北京地区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的调查研究
房 宁 樊未晨
(接上页)
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评价,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等问题上,中学生基本上持积极态度。如,69% 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61% 的人赞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这一说法,只有一半人(50%)表示同意。
来自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中学生在民族的认同上呈现一定差异,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总体上高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中学生的。
来自最低与最高收入家庭的中学生的差值为8.4%。
表三:不同收入家庭的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的看法(%)
收入水平 同 意 不 同 意 说 不 清
下下水平 77.3 7.4 14.0
中下水平 71.8 12.1 15.3
中等水平 61.4 21.7 15.7
中上水平 59.8 25.0 14.0
上上水平 68.9 14.2 15.3
虽然,被访的中学生们在情感上表现了较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但当面对时髦的“全球化”的话语时,却显得颇像“世界公民”。 有47.2%的被访者表示同意 “现在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大家都应做世界公民,不应再分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看法,23.5%的人说不清,而不同意的仅占29.3%。
对于国家认同,首先选取了采用直接提问和投射式提问两种方式,询问对学校周一升国旗仪式的看法。占压倒多数的(95%)中学生在回答直接提问时表示“有必要”,同时92% 的人表示自己“愿意参加”。但是当被问到是否认为其他同学是否也愿意参加时,只有84% 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他同学也愿意参加。我们认为学生对投射式的提问回答比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向带有更多的客观性,更接近实际的认同。
“留学不归”是广为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特别是学校中对此争论很多。对“留学不归”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调查对象在国家认同上的个人价值取向。对于是否愿意出国留学的问题,89%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出国留学”,而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留学不归”的现象时,有64% 的人对此持批评态度,6%的人表示赞同,而30% 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也出现了随年龄增长,而正面性回答比例下降的趋势。12岁以下对“留学不归”持批评态度为73.9%,而17岁以上的下降为60.9%,相差13个百分点。
执政党和政府是国家主权、权威的载体,而各级个别(官员)则是党和政府的进一步的人格化的体现。 即将步入社会的“未来公民”们,怎样看待社会权威?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中学生对于社会权威认同中还可以折射出其对于社会权威的集中代表 —— 党和政府以及党、政干部的信任程度。
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了解中学生对于权威的态度,我们有意贴近学生生活,选择中学生在遇到麻烦和困难时的反应,作为测量的题器。有21% 的学生表示近一年中曾经在校内外受到过其他同学的欺负。进而被问及“在受到欺负时是怎样处理的”时,其中36% 的人首先想到了“告老师”,另外还有22% 的人选择“找家长”,11% 的人选择“找警察或居委会”,有4% 的被调查者选择“找律师”。这表明不少学生对于某种社会权威还是有一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但是,更有60% 的学生宁愿采取“忍了”的态度,甚至还有16% 的人表示更倾向于“找朋友帮忙、出气”,10% 的人愿意“托熟人疏通”、“私了”。这又反映了相当多的中学生对于社会权威认知和认同感不高。在这方面,中学生的社会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比对民族的认同感略低。例如,在回答“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政府”时,有25% 的人回答“同意”,有42% 的人回答“不同意”,有33% 的人回答“说不清”。另外,有45% 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替百姓着想的政府”,有25% 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还有30% 的人说不清。对于党、政干部,中学生也有他们的评价,在回答“大部分政府官员都能尽职尽责”时,有54% 表示同意,25% 表示不同意,另有21% 的人说不清。当被问及是否大部分政府官员都清正廉洁时,有39% 的被访者同意,同样有39% 的被访者表示不同意,另有22% 的人说不清。对于政府官员,调查中有41% 的人认为他们能替百姓着想,30% 的人表示不同意,另有28% 的人表示说不清。
在意识形态认同问题上,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89% 的被访者表示同意,7% 的人表示说不清,另有4% 的人表示不同意。对“为人民服务是高尚的”,占绝对多数的被调查者(94%)表示同意,有4% 的人说不清,只有1% 的人表示反对。但是对于“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有54% 的人表示同意,有36% 的人表示自己说不清,另有10% 的被调查者不同意。中学生充分肯定中国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从不同年龄段来看,低龄学生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比高龄学生有更高的认同,两项的最大认同差值分别为:9.3%和23.4%;而高年龄中学生在“为人民服务是高尚的”上,比低年龄中学生有更高的认同,最大差值为4.8%。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低年龄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校及老师的正面灌输,而高年龄中学生接受的信息面更广泛,更倾向于独立思考。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父母的政治面目对于子女的政治认同特别是意识形态认同不产生显著影响。甚至,在回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问题时,母亲为中共党员的学生作出肯定回答的比例(85.9%)要略低于母亲为群众的学生的比例3.2个百分点(89.1%)。
表四:父母亲政治面貌对中学生意识形态认知的影响
母亲 父亲
同意 不同意 说不清 同意 不同意 说不清
中共党员 85.9 6.7 7.0 88.8 4.8 6.4
民主党派 78.6 7.1 14.3 89.5 10.5
群众 89.1 2.8 7.4 87.7 3.3 8.0
同意 不同意 说不清 同意 不同意 说不清
中共党员 93.0 1.1 5.2 94.3 .9
2002-12-30 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