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8月30日消息 综合报道,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指出“中国医改基本上不成功”。此番论断抛出后,激活了“医疗改革”的社会议程。下一步如何改?成为讨论的一个中心话题。
“要尽快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以医养医’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昨天在宁波作报告时这样表示。
医改为什么说不成功
课题组的专家向记者解释,医改后,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医改造成受益群体失衡,一些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贫困人群没有钱看病,甚至因病致贫;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四。
图片来源:沈阳今报 许力
“一切向钱看”危害公益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在分析原因时说,关键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原因之一在于改革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原因之二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简单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政府放弃自己的责任,企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此外,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
原因之三是其他方面的体制变动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财政体制的变动因素。上世纪80年代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以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主要靠地方财政承担,不少落后地区不得不采取一些错误的改革和发展方式。
原因之四在于既得利益群体也是导致合理的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偏离合理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财政投入减少出现“以药养医”
对于目前出现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表示,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下降。政府办医疗机构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收费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但在改革进程中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刘新明认为,由于财政投入的减少,使相当多公立医疗机构出现了“以药养医”的局面。如果一家医院运作费用需要100万元,通常这100万元由政府财政补贴、医院技术劳务所得和药品利润组成,事实上,医院的前两项收入很少,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贴占30%左右,现在只有6%到8%。
下一步如何改?
“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九成公民不满医疗改革”的论断抛出后,激活了“医疗改革”的社会议程。下一步如何改?成为讨论的一个中心话题。
“以医养医”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要尽快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以医养医’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昨天在宁波作报告时这样表示。
刘新明认为,尽管医改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
刘新明建议,要么提高政府财政补贴,要么提高医生技术劳务所得,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才能堵住“大处方”,解决“看病贵”的现象。
刘新明表示,医疗卫生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医改大方向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找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
医疗改革 立法要先行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宏规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疗制度改革之所以会出现诸多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法律的滞后。
从目前卫生立法的现状和卫生法律、法规实施的情况看,卫生领域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性、刚性问题还没有用法律加以明确,关于健康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规范分散在各个卫生单行法中,缺乏统一性,而且现行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有的甚至存在冲突。
李宏规认为,为确保我国新一轮医疗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应该借鉴国际惯例,尽快制订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体系,确立医疗制度改革的目的和原则,从而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当前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制定一部综合统一的《卫生法》,明确政府的责任、确认国民在的合法利益。只有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本质属性的《卫生法》出台,才能够保障医疗制度改革的长效性。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恐怕也是我国新一轮医疗制度改革成败关键之所在。
大病救助应是新医改的一个重要部分
看不起病,住不起院,是农民的一大心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农村已不再是少数的个案。2004年,据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透露,目前在农村约有40%-60%的人看不起病。若以9亿农民计算,将有3.6亿到5.4亿农民不满医疗改革,他们亦构成了最不满中国医疗体制的最庞大,声音最弱小的抗议群体,彰显爱心,救救孩子,亦成为大众媒体社会版的一道风景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其核心原因是,农村没有大病救助制度。
分析人士认为,若将大病救助制度作为新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范围内普遍实施,将有助于缓解农村看病难的问题,能有效满足农民对新医改的心理预期,有助于改变农民对医改的否定态度,从而获得他们的拥护,保证新医改的成功。另一方面,实施大病救助制度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不仅能盘活整个农村医疗改革,缓解农民对医改的不满声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还能分流社会各界对医改的非议意见,为新医改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民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