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灵犀(201):人才的“榕树效应”


《商海灵犀》(201):人才的“榕树效应”

作者 周生伟

  “380多年前,一株榕树根植于江门新会区天马河洲上,枝干的气根落地抽发,生生不息,历经数百年风雨吹打与繁衍,上万株树干须根盘结,枝繁叶茂,形成一榕荫庇15亩的自然奇观,渐渐成为雀鸟栖息的天堂,每日早晚鸟岛上空上万只鹭鸟飞鸣,蔚为壮观。这种独木成林、万鸟聚居的现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榕树效应’。据分析,这棵古榕树能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棵百年古榕根系发达,自成一体,有极强的扩张性、非凡的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生长特性。这就是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报道的有关内容。”

  看过着则报道后,感觉这就是经济学中的“集聚效应”理论的一种更加形象的案例描述,这种现象不仅仅自然界存在,在人类社会中是同样存在的。集聚效应用我们通俗的语言来说,其实就是“扎堆现象”或者说是“人气”。在上面的那则报道中,“榕树效应”就被用来启示如何利用企业这种集聚效应,以开拓招商引资和完善企业生存环境的思路。

  在人类社会中,集聚效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人员的流动倾向。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第九回中的一段精彩描写:

  “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颍阴人,姓荀,名石单,字文若,荀绲之子也;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其侄荀攸,字公达,海内名士,曾拜黄门侍郎,后弃官归乡,今与其叔同投曹操,操以为行军教授。荀彧曰:‘某闻兖州有一贤士,今此人不知何在。’操问是谁,彧曰:‘乃东郡东阿人,姓程,名昱,字仲德。’操曰:‘吾亦闻名久矣。’遂遣人于乡中寻问。访得他在山中读书,操拜请之。程昱来见,曹操大喜。昱谓荀彧曰:‘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公之乡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 彧猛省曰:‘吾几忘却!’遂启操徵聘郭嘉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郭嘉荐光武嫡派子孙,淮南成德人,姓刘,名晔,字子阳。操即聘晔至。晔又荐二人:一个是山阳昌邑人,姓满,名宠,字伯宁;一个是武城人,姓吕,名虔,字子恪。曹操亦素知这两个名誉,就聘为军中从事。满宠、吕虔共荐一人,乃陈留平邱人,姓毛,名*,字孝先。曹操亦聘为从事。……又有一将引军数百人,来投曹操:乃泰山巨平人,姓于,名禁,字文则。操见其人弓马熟娴,武艺出众,命为点军司马。一日,夏侯惇引一大汉来见,操问何人,惇曰:‘此乃陈留人,姓典,名韦,勇力过人……操曰:此古之恶来也!遂命为帐前都尉,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在三国中各方政治势力中,要论人才数量和后续能力,北魏比起其他孙权东吴来说,一直是人才济济、首屈一指。由于源源不断的人才集聚,保证了曹操在相对更无地利优势情况下,不但统一了整个北方,而且能够形成了三国最大的军事集团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在三国时期那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得天下的战略就是人才战略,而这个战略能够成功的基础条件,说穿了不过就是创造环境、知人善任!综观三国时期,曹操一直是致力于创造这样的最佳条件的,连曾说出“我虽有酒,不祀曹魏”的洪迈先生,在其《容斋随笔》中也不得不承认,“若论知人善任,曹操实后世之所难及。”

  《容斋随笔·卷第十二》对曹操知人善任的评价作了总结:“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国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其实曹操这样做,在客观上也好,主观上也好,都是为人才的积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就像榕树一样,随着不断的生长,逐渐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甚至独木成林,充满生机和活力。“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来”,人才的不断集聚扎堆,导致了“榕树效应”的出现。

——版权所有,转贴者事先留言,并请注明作者、联系方式、出处!否则将追究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