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过年的时候去逛电器商场,发现里面的电器主要由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生产的。联想到农民工的流动,春节期间一票难求的情况,使我想到了春运的问题。我国要想解决春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业结构的问题。春运运的是什么?是人,是回家过年的人。这些人为什么要回家过年?这些人都不在自己的家乡工作,他们只有春节才能够回家和家里的人团聚。如果这些人在家乡工作,他们不就不需要回家过年了吗?如果这些人不需要回家过年,每年的春运是不是就不存在了?

产品的制造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是生产要素转换成产品的过程。生产要素在什么地方转换为产品呢?当然在一定的空间里。目前,生产要素一般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转换为产品,这些产品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产品是不会自动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它们是通过运输运到全国各地进行销售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全国,在没有民工流动的情况下问题可能不大,当民工流动需要运输时,问题就来了。在运力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运人的运力增加,运物的运力势必相对减少,运物的运力增加,运人的运力同样会相应减少。

产品的运输必然会带动生产要素的运输。产品是由生产要素制造出来的,当产品的生产地和生产要素的所在地不是同一个地方时,生产要素就必须运到产品的生产地进行加工。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全国各地的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一方面是人的流动,另一方面也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每一年的民工流动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怎样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这既是一个政策的问题,也是一个地方政府的思想意识的问题。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政策为我国合理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从地方政府的思想意识来看,由于我国存在干部选拔的漏洞,一些地方政府喜欢搞一些短期见效的政绩工程,如经营城市等。地方政府不愿意做一些有长期效益的事的行为,必然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使一些人为了谋生去外地工作。

为了解决春运的问题,铁路部门一方面增加运力,另一方面提高票价。增加运力可以直接缓解春运的压力,提高票价,除了增加民工的负担之外,能不能缓解春运的压力呢?这取决于春运的弹性。事实上,民工回家过年是没有什么弹性的,你不涨价他们要回去过年,你涨价,他们咬咬牙,也要回家过年,提高票价是解决不了春运问题的。票价的提高一方面加大了民工的流动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民工的净收入。

解决春运问题有治标和治本两种方法,治标的方法是建设更多的铁路,增加运力,治本的方法则是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修铁路可以解决春运的问题,但副作用比较大。修铁路不仅要占用土地,还需要投资。如果有一天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运力的需求量下降,那些修出来的铁路很可能会出现闲置,进而造成浪费。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则不一样,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产品的流动将会首先发生变化,产品流动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要素流动的变化,生产要素流动的变化最终会引起人口流动的变化。当工厂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向内地转移时,那些需要到这两个地区找工作的人就不需要再到这两个地区找工作了,此时,人的流动规模就自然减少了。

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有很多。除了春运问题外,还有房价问题,股票市场的问题,医院药价虚高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治标和治本两个层次加以解决。人们选择治标的方法解决经济中的问题除了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外,和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总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人进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