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邓小平提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1](P155)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 不能否认上述论断和政策的积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不但吹向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鼓舞了人们致富的决心,而且为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奠定了基础。
但随之而来的是,谁应该先富?凭手段先富?是靠做大蛋糕使自己先富,还是靠瓜分蛋糕、抢来本钱做买卖先富?遗憾的是,遍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发现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论述有十来处之多,可比较而言,在谈到致富的手段时,笔者发现只有一处:“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3P23)
或许正是由于对致富的手段和途径强调得不够,在中国,“抢来本钱做买卖”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加倍扩大了收入差距,比如据南开大学陈宗胜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偷税漏税、腐败、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走私等其他类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别非正常扩大的根本因素,并且已经使我国居民的总收入差别呈现出极化的状态”。[11](P60)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感和抵触,中国人民大学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曾表明,认为富人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只有1/5,而持否定态度的占到一半。在致富手段问题上,3/4的人认为赚钱的后盾是权力。
还有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我国效率的长期低下究竟有多少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造成的?有关资料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与瑞典的相差无几:按照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测算,瑞典基尼系数由1967年的0.28降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0.2以下,到80年代维持在0.2左右,此后,瑞典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最高没有超过0.28。就目前的情况看,瑞典的贫富差距不仅小于美英等国,也小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胡连生.当代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科学社会主义.2001.2.20-23)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199)总的来看,为何瑞典却基本上不存在平均主义阻碍效率提高的情形?将效率的长期低下完全归咎于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是不是打错了板子?
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的中国,居然还要资本主义国家来提醒中国的收入差距悬殊问题,既引人警醒和深思,也实在让人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