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出国都干了啥?


        

  文章作者:岳建国

       在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海淀团团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说,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渠道非常多,所以不一定非要花时间、花精力到国外去考察。他说:“以前,听说南斯拉夫的奶牛养得好,中国人就经常去学习参观。当地的官员就对我们讲,‘中国人就是爱学习,连我们的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了!’”(据1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笔者看后,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

  官员出国考察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我的看法非常悲观,因为我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虽有整批整批、难以统计的官员到公共财政管理比较规范的国家考察,可是,他们学到的东西给人的感觉为何却是有限得很。依我看,要推进改革开放,根本不需要让官员们充当出国的主角,因为部分官员出国后还有可能更害怕改革,更坚定地拖延甚至反对改革。  

先看看官员们出国后都干啥去了。从我熟悉的官员以及媒体报道中得知,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认真考察,以专家、学者型官员居多,而多数则以旅游、购物为主。还有少数人更离谱:借机安排子女留学、老婆定居者有之,借机转移赃款者有之,买房置业者有之,开洋荤者有之(荷兰某著名的红灯区,小姐们都会用汉语打招呼了),赚钱者有之(定额报销,节约归己,于是多定少花,“在酒店房间里煮方便面”,回来落得一大笔私钱),等等。于是,一年2000个亿就打了水漂,国家花了冤枉钱不说,还拓宽了腐败的渠道!
  中国存在的许多社会难题,我们不但自己知道是错的,而且也很清楚怎样去纠正,如果自己愿意改,根本就不用向他国讨教,如公车腐败问题等等。其次是王岐山的观点: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渠道非常多,所以不一定非要花时间、花精力到国外去考察。这话极是,你在网上搜一下,几秒钟内就可能获得比专门考察更多的东西。

  还有一个让我们不愿相信但却不得不相信的副作用:官员出国考察可能会让他们中的有些人更害怕和反对改革,因为出国考察会让他们发现外国的管理办法主要是针对垄断和特权的,于是他们更加明白维持国内原状对他们的重要性,从而坚定了他们反借鉴、反改革的决心。举个例子吧——掌管石油、电力的官员们出国几十年,肯定会看见人家是用民资参与竞争的方式来管好这个行业的,可回来后他们借鉴了啥?眼下,石油行业正不惜一切代价将仅有的民资私人加油站赶出销售环节,电力部门正在制造建造超高压电网的舆论,图谋建立起世界罕见的“独资全国一张网”垄断格局。不夸张地说,这些官员一边频频出国考察,一边设法将这些行业拉回到计划经济时代。

  笔者并不一概反对公费出国考察,而是认为官员应该尽量少出国,让改革的潜在受益者、具有强烈改革动机的群体的代表们和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们成为出国考察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