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胡说经济学家”


  现在流行“胡说经济学家”

       

    胡适有一次给学生讲课,讲到孔子时,在黑板上写道:“孔说。”讲到孟子时,写道:“孟说。”讲到自己时,他就写道:“胡说。”惹得哄堂大笑。

    这是一则名人轶事,当不得真的,但是,如果揣摸一下,倒也别有一番真味。胡说,实际上生活中许多人都在胡说,大人物比如那些作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等,说出的名言警句很多,但真正的真理又有几个?小人物更不用说了,据调查,我们每天都在说谎话假话废话。现在的中国思想界,更是胡说遍及天下,今天这个一句:吃苹果削皮。明天那个一句:不用削皮。后天又是另外一句:可削可不削。百家争鸣,万家斗妍,整的我等小老百姓瞪大双眼,懵懵懂懂,待明白了,才知道:都是在放屁!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还是看看有哪些专家在胡说。

     最近著名的老经济学家茅于轼说道:“抵制日货是个愚蠢的行为,我们要懂得享受生活!”日本是中国人的仇敌,对日本人普通老百姓就像剪了苍蝇一样,有一种本能的敌视感。尤其是在日货遍地中国的情况下,国人的心理实在有点接受不了。无论你说是民族的狭隘心理,还是其他的东西也吧。但是要让中国人吃下苍蝇是很难的。不过,到底是中国人,始终以大局为重,日货尽管横行天下,但中国人多是喊喊而已,并没有实际行动。茅老经济学家突然冒出这种语言,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他所说的享受生活,和抵制日货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使用日货就是享受生活?不用日货就不叫享受生活,就生活的不痛快?茅老夫子也许知道来日无多,是应该享受享受生活,管它是哪个王八蛋制造的,只要有奶便是娘。

还有一个张五常。最近也突然冒出:“最低工资种祸根。”他说到,“中国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了,不难理解政府要帮助贫穷的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最低工资规定》已于今年31日开始施行。个人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开始时不良效果不明显,但种下了祸根,经济更上一层楼会引起很多困难。”,“最低工资是一种价格管制,其直接的不良效果屡见经传。少为人知的间接效果是阻碍了合约的选择,为祸更大。”《全文见博客网》

    作为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对内地的情况可能不了解。在中国内地,许多企业即使有政府的红头文件,最低工资也不想给。老板的心理谁不想要员工既多干活,又少拿工资,最好不要工资。许多城市所制定的最低工资很低,甚至连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都不够。实际上,这样的标准已经失去了意义,一个正规的企业根本就不会执行,一般都会按高于此标准执行,只有那些不良的资本家,变相的克扣,或者采用欺骗手段,给员工发最低的工资。如果一个投资商在内地投资办厂,就给工人发这点工资,那谁还愿意干呢,这样的企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中国人绝不会这么贱的!去年在沿海存在的民工荒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张教授还说道:“也不要忘记,廉价劳力今天的世界多得很。我的水晶球说,在不远的将来印度的生产力会见于《华尔街日报》。没有错,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了不起。是劳动人口的竞争力促成的。任何削弱这竞争力的政策都不应该考虑。”但人总是要吃饭的,要生活的,即使是廉价劳动力,他也要生活,如果工资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够,那要这样的工资有何用呢?再说,资本虽然是急功近利的,但政府却不应该也急功近利,任由资本胡为。政府应该为人们着想,那些违背基本社会道义的,那些违背常理的,那些片面强调人的私欲的做法,政府就应该出面坚决制止。因此,规定最低工资是正确的,并没有什么错,官价是怎么执行的问题。

    另外,张教授还说到,“1940年代,在工会压力下,美国好些行业禁止件工合约。这是因为以件工算,生产力弱的工人不能以件数算而得到最低工资的收入。但很多时生产力弱的要靠件工所得的低微收入而得到训练,从学习增加生产力;另一方面,二战前后香港的工厂学徒往往是要补钱给雇主的。这些学习机会会给最低工资破坏了。今天中国工业的件工合约非常普及。如果最低工资提升到某一点,废除件工的呼声会不绝于耳。到那时,要到中国设厂的外资就会觉得其他地区较有吸引力了。”

   作为经济学家的张教授不可能不明白,件工资制也是一种工资的计算方式,它和工资制度并不矛盾。正常的工资制度是每天干够8小时,每月24天。作为计件工资制的工人,如果他干够时间,他所拿到的工资,当然会远远超过最低工资的。如果拿不够,只有三个原因,一个是他不适合干此工作,二是干的时间不够,只是兼职。三是,受资本家盘剥。无论是哪个原因都和最低工资没关系,张教授怎么就会生拉硬扯之上呢?

   我历来对中国的经济学家很失望,他们虽然推出了许多理论,用华丽词藻专业术语一层层的包裹起来,把人糊弄的一阵一阵的,但是看其真谛,仍旧是别人嚼过的馒头,还是一团败絮。甚至连馒头都不是,自己弄了一些东西,东拉西扯,牵强附会。

   中国的经济学家的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胡说经济学!”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胡说呢?我想起了一个喂猪的故事。

    有一个老农喂猪。猪们都一拥而上,偏又一头猪温文尔雅,等其他猪都吃泡了后,他才嗷嗷叫着讨食。老农十分惊讶,认为这只猪很聪明,很与众不同。于是就多关爱了几瓢食。后来才知道这猪得了病。老农说了一句:“貌似不凡,其实批不济!”

   许多经济学家,说白了就像那头猪一样,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理论建树,而是想标新立异,许多原本对的东西,他偏要挑出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显得自己高明罢了。

对这些所谓的“真知灼见”,我们最好不要当真,全当是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