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犹太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与他的专业不大相关的名言: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und interest.(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复利。)
也有人认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讲这话的,爱因斯坦只是引用了康德的这个说法而已。具体由来,无从考证。最早是谁说的,这并不重要。在这里,我要结合投资理财,借用复利这个根据来说明投资理财选择的细微差别,最终导致财富(或资产)出现巨大差别的过程。
现在,我们假定有三个人,张三、李四和王五。他们三人的投资是从他们一出生就开始的,当然,在他们懂事之前,他们的投资是由他们的父母打理的,等他们长大了,他们的父母又把各自的投资技巧传授给他们。
张三的父母比较保守,对新事物排斥,除了银行存款,他们不相信任何金融产品,因此,他们坚持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来管理他们的财产。每年能得到2.5%的税后收益率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李四的父母是专业人士,他们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理自己的投资,但是,他们知道投资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还是要找专业人士帮忙,因此,他们选择购买基金。结果,他们每年获得了12%的回报。
王五的父母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知道做投资必须适当地冒险,同时,也要积极地控制风险,他们坚持搞多元化组合投资。长期以来,他们的投资回报率一直保持在22%左右。
1、三个人不同的收益率
|
张三 (2.5%) |
李四 (12%) |
王五 (22%) |
第一年 |
1.0250 |
1.1200 |
1.22 |
第十一年 |
1.3120 |
3.4785 |
8.9117 |
第二十一年 |
1.6796 |
10.8038 |
65.0963 |
第三十一年 |
2.1500 |
33.5551 |
475.5046 |
第四十一年 |
2.7522 |
104.2171 |
3473.3861 |
第五十一年 |
3.5230 |
323.6825 |
25371.8049 |
第六十一年 |
4.5097 |
1005.3086 |
185331.6837 |
第七十一年 |
5.7729 |
3122.3358 |
1353779.6390 |
第七十七年 |
6.6948 |
6162.9372 |
4463822.9630 |
2、假如投入的钱相同,到头来三人的资产规模发生巨大的变化
|
以张三为标准 |
李四是张三的N倍 |
王五是张三的N倍 |
第一年 |
1 |
1.09 |
1.19 |
第十一年 |
1 |
2.65 |
6.79 |
第二十一年 |
1 |
6.43 |
38.75 |
第三十一年 |
1 |
15.61 |
221.16 |
第四十一年 |
1 |
37.87 |
1262.04 |
第五十一年 |
1 |
91.88 |
7201.76 |
第六十一年 |
1 |
222.92 |
41093.49 |
第七十一年 |
1 |
541.07 |
234623.74 |
第七十七年 |
1 |
920.56 |
666759.57 |
3、77年之后,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也就是说,在出生时,三个不同的人,投入1万元(假定以后都不增加投资),到他们老时,达到平均预期寿命77岁,他们三人的资产分别为:
张三:6.69万元
李四:6162.93万元
王五:446.38亿元。(撇开货币的差别不谈,这个数字跟巴菲特目前的资产数量相差不多)
他们之间的差别:李四的资产是张三的920倍,王五是张三的666759倍,王五是李四的724.29倍。
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看起来,以上的分析就是一个数字游戏。其实不然。我的父辈跟巴菲特是同龄人,当时的中国人是没法跟巴菲特相比较的,这不能怪中国人。
可是,今天,中国人的投资条件跟美国人相比,差别已经非常小了,这种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想,50年之后,如果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还是美国人的话,那只能说明中国人的投资理财能力进步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