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人才战略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人才战略

 

一、城市化与人才开发

——城市化的含义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型的城市化概念认为,城市化是指随着产业经济向城镇的集中而发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就是人口的非农化。依据这类定义,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是城市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而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在强调人口转移、职业转移和产业集中的同时,突出了生活方式和都市文明的扩散过程。 

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都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由此可见,城市化的标准包括了人口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三个方面。城市化对人口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破坏。如19世纪60-70年代,上海乡民认为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上海间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所架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之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甚至到了80-90年代,仍有不少人将火车之“电掣风驰”视作“乱礼之祸,乱伦之源"

——接受更高的教育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城是一个必然趋势。而研究表明,受过更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在城市获得生存空间和就业机会,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未外出农民。

 

全国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15-64岁)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单位:%

受教育程度

全国农村人口

未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

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

合计

合计

合计

专科及以上

0.23

0.29

0.17

0.18

0.22

0.13

0.77

0.97

0.58

高中和中专

7.46

9.61

5.27

6.7

8.74

4.62

14.58

17.81

11.34

初中

45.07

51.41

38.62

44.00

50.78

37.09

55.03

57.34

52.71

小学

37.68

33.80

41.62

39.07

35.14

43.07

24.71

21.25

28.18

小学以下

9.55

4.88

14.3

10.05

5.11

15.08

4.91

2.62

7.19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计算

 

——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直接相关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各省份人力资本比率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亦很高,3个老直辖市两个指标明显地处在最前列,而人力资本比率最低的5个省份都在西部,分别是西藏、贵州、云南、青海和甘肃,同时它们占了城市化水平最低的5个省份中的4个(青海省除外)。

 

——人才流动是城市化的催化剂

人口和人才流动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必然现象。如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为促进城市化发展,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米尔顿向众议院提出的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其中一条就是鼓励有技术专长的外国人移居美国。他指出:“移民不仅是扩充人口的重要来源,也可以为国家提供有用的和充沛的劳动力。”“打开每一条可能的外来移民之路,是美国的利益之所在。”

中国的城市化与人才的市场化配置,也直接相关。人才流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城市化与人才结构相互影响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联系。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

1988年美国学者钱纳里对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相关性进行了测度研究,得出在常态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即“城市化与工业化相关性规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及其他非农产业就业生产比重与就业比重基本同步上升。也就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基本同步。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面临的人才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概况

——城市化率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1996年城市化率突破30%以后,呈现加速趋势,2005年城市化率提升到43%2000~2005年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1979~2000年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的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市人口基数扩大,增速会略有下降,但仍将保持年均提高1.0~1.2个百分点的增速,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7%~50%2020年将达到55%~60%左右。 

——城市群兴起

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群的兴起,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达到37%,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增长极,发展潜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工业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居民消费、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住、行”消费比重上升,推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电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加快发展。这一轮工业化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部门为主导的工业化,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需要依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供给条件较好的区域,因而推动经济活动向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大中城市集聚。东部沿海12个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提高到60%左右,而沿海地区又主要向城市群集中。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继续呈现工业化加快发展和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将继续在空间上呈现集中的态势。

——市场化

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增强,使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得到增强,形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流动。市场主导的资本(包括外资、民间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的资本)在利润引导下主要向东部地区流动。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进入城市。西部流向东部,目前农村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已经达到1.5亿人,跨省流动劳动力90%来自中西部;82%流向东部地区,而且约有2/3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这反映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大城市地区集中的趋势。生产要素流动改善了空间配置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也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

——国际化

东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先行优势,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前沿地带,大规模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成为国际产业集聚和吸纳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88%~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0%左右。

以长三角为例,200416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约254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9%。外资的大规模集聚提升了产业国际化程度,各类加工制造品源源不断流向国际市场,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制造基地。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抬升,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会向内陆地区转移,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总体格局还不会改变。

(三)中国城市化的人才挑战

——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有待提高

人才无障碍、低成本流动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发育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如我国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只占总数的1/3。从深层次看,我国人才市场发展受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一些城市的对人才的“开放度”不够,如人才引进中的院校限制、专业限制以及对农民工的歧视等。

——工业化人才需求强劲

城市化过程中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特别是自加入WTO以来,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中国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世界加工中心。但要实现由加工中心向世界制造中心的转化,不仅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更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但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着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一是数量短缺,据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的调查,总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均小于1,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对技工,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均大于1,供不应求。二是结构不匹配,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 6岁以上的占技师、高级技师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四是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传统用人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很多单位尚未形成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充分施展才能的机制。

——国际化人才短缺

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但由于语言问题、教育方式等问题,导致我国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麦肯锡公司对83位具有低收入国家人才招聘经历的人力资源经理的调查表明,在工程、金融、会计、医生、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国求职者的合格率不到10%。在未来10-15年,中国需要具有国际化素质的经理人才达到75000人,而目前只有3000-5000人。从1998-2002年,中国外资和合资企业雇员每年分别增长12%23%,达到270万人,按照这样的增长趋势,到2008年,这些公司的雇员将增加75万人,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的人才战略

(一)人才战略的形成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此后,2001年,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作为国家战略被列为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2002年,中央发布《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和任务。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2003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强调要把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为进一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人事部20059月决定实施一项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简称653工程),目标是要在2005年至20106年间,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5个领域,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国家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也明确提出,要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200619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三)高技能人才

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6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包括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等多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意味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将驶入快车道。

(四)农村实用人才

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又提出了实现城乡间、区域间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目标,农村人才开发任务艰巨。十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阳光工程等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200515,农业部正式启动全国农村实用人才统计调查工作,范围涉及到全国31个省市区、6万多个村,初步测算出了农村实用人才总体规模、层次、结构分布等情况。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从2005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今年4月起,国家人事部、中组部、农业部、教育部、文化部五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各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门调研,了解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经历整个十五时期,到十一五开局之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新世纪我国人才工作的主旋律,对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人才竞争力开始显现出来。人才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因素。《华尔街日报》2006314在题为《低廉而丰富的人才使中国成为全球研发磁场》的文章举例说:受巨大而便宜的人才库的吸引,跨国公司正在将大把的资金投入到在中国的研发事业上。如在中国,外国投资的研发中心由4年前的200个,增加到现在的750个左右。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去年9月公布的一项跨国调查则指出,中国是目前最经常被提到的研发扩展基地,远远领先于中国技术创新方面的两大主要对手美国和印度。可以预见,中国人才战略的实施将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充分的动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