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今用 (26)


古法今用 (26)

古时军队,日行三十里是高上限,也是合适与不影响战斗力的行征,(最大行程)若是日行五十里,就是信道(加倍行军速度)若日行百里,则人困马乏,战力当然大减,一旦开战,所有将领,士卒就有败亡的危机。

 

若是勇健士卒先发,疲弱者后走呢?就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能到战地这一来,整体战力大减,万一敌人来攻,危险就来了。

若是日行五十里去争利,则先头部队的将有受挫的危机,这种行军方法,只有半数人能及时赶得到战场。

 

若是日行三十里去争利,则会有三分之二的士卒可及时赶到。百里争利也好,五十里争利也罢,甚至日行三十里争利,也都会有危机,为了赶行程,不但士卒容易疲惫,防守出现漏洞,戒心也会降低,辎重丢失,粮食被劫,补给断线,一旦出现了这三项基本条件的大缺口,败仗覆亡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行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地利。

 

不知道邻近诸国的政治动向,不能与其结交,以免邻国趁我与敌交战时,出兵来攻,因而两面受敌!

 

邻国的政治动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出兵打仗是为了利益。

 

同样出兵打仗也隐含了危机,除了败给交战国之外,一旦邻国趁虚而入,则我方危矣!所以,出兵之前,有必要把邻国之谋摸出个底来。

 

这句话,含有另外一层意义:

诸侯也可指的是交战国,若不知道交战国的底细,图谋则不宜出兵与其交战,以免失于知己不知彼,胜负各半的危机。

 

具:

险阻:高低不平,不利行军作战的地形。

沮泽:指水草丛生的沼泽之地。

不熟悉行程中的高山丛林,地势好坏,水草丛生沼泽地带等各式地形者,不宜行军。

熟悉地形?不熟悉地形?

不用向导,不能得到地利的优势。

“乡”——通“向”

所谓向导,就是熟悉当地环境人,这种人带路,可以避险,也等于避开危机,我知敌不知,借地形致敌,胜敌。

 

故兵以诈之,以力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得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遇真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兵道是在以诡诈的基础上建立的,对手(敌人)是可以利益诱惑而调动的,兵势时散时聚,千变万化,灵活运用战术,才是胜敌之道。

 

用兵——诡诈——敌知己不知彼——诡诈转移敌焦点——我实彼虚。

能以诈诱敌,以利动敌,以兵势分分合合灵活变化的军队,战力就会大跃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劲旅,当其进军时,狂暴如风,所向披靡,当其潜行前进时,井然有序,行列如林,当其展开攻势时,杀伤力之强,如烈火狂风,当其采守势时,稳如泰山,形兵无形如乌云满天,不见星辰,当其发动奇袭时,快如闪电雷鸣。

凭藕这样的龙虎之师,掠夺敌国物资,让士卒分享,扩张领土,赏赐有功将领,权衡敌我优势,谋定而后动。

总而言之,能懂得以遇为真,以患为利的兵道,就能获胜,而这就是军争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