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观后感之二(11月23日)


在游戏规则中感悟自己的心路历程

——《赢在中国》观后感之二

 

关键词:游戏规则 换位思考 竞争与淘汰

 

曾经有一位智者教授,请一位同学在课堂的黑板上写下自己认为20个重要的人,那位同学写下的名字中有自己的父母、老公、孩子、公婆、同事、客户、邻居等等。待她写完了之后,他再让她一个一个地把那些“次重要的人”划去。开始的时候,她和其他同学都仅仅认为是游戏,不以为然,但越到最后,那个同学感觉难度越大,几乎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因为要添加是简单的,要减去就会是一种挑战;而众学生在开始的时候还哄笑,随后再也无法以轻松的心态去看随后的过程。

感兴趣的朋友大可以自己或者跟最亲近的人玩这个游戏,即使不愿意玩,也可以作为看客从选秀的节目中去得到类似的感受,比如看“超女”或者《赢在中国》。

 

大约现在《赢在中国》给全国观众的心路历程就是在面对很多参与者,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有一定的感情倾向,再到成为其粉丝或者追星族,然后听凭游戏规则把那些人一个个地删除,如果删除的不是让自己产生偏爱的人,就会增加一点幸运,并在心中祈祷他(她)能够走得更远一些,那种偏爱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加深,关注程度就会逐步升级。

就如同火箭队似乎已经成了中国篮球迷的主队,只是因为有了姚明;而那些欧洲的足球俱乐部也因为引进了中国的某个球员而得到了中国球迷的关注,因此,选择哪些地方的队员有些时候与技术水平、与在场上给队伍是否能够带来胜利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大,重要的是他(她)拥有多少拥趸。

每个参赛者都有自己的粉丝,随着被淘汰出局,都会让一些人失落,让一些人窃喜,甚至在网络上恶语相加者更是不胜枚举。其实从媒体、组织者、赞助者等等层面来看,不管是谁获胜,不管获胜的是最优秀的还是有运气的成分,或者是有其他的因素在支撑,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人持续地关注。

这就是传媒的游戏规则。

 

那参与者越是坚持到最后才被淘汰出局,遗憾的成分都是最大的,对参赛者、对拥趸或者给参赛者提供支持与偏爱的“粉丝”们,都如此。

就如同你交往了多年的女朋友,最终与别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或者是你守了N年的婚姻,终于被对方天平的另一端加上的一个小小的砝码而失衡,最终倾覆;更或者如你给了一个人机会,然后再从他身上把机会拿走。

这就是生活的游戏规则。

 

虽然笔者自我感觉已经通晓了这里面的逻辑关系,还是免不了看到自己喜欢的选手被淘汰而有些许的失落。下面简单评论最近两场周洁与许怀哲的离开。

最近潸然离开的周洁和许怀哲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作为队长被淘汰,都是在比赛中犯了低级错误,都是在与队友的PK中又动了恻隐之心。

作为队长首先是需要维护本队的荣誉的,本队失利的时候责任也是最为重大的,因而不管是队友、评委还是看客,都会习惯性归责于队长的指挥协调不力,笔者也同意此逻辑,在赋予责任的同时也就赋予了期待,而一旦那期待变成了失望,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对比赛失利难逃其咎。

而一旦进入到PK台,原来的队友与协作伙伴就变成了竞争关系,就成了要将自己封杀出局的对手。在这个时候还要维护对方的功劳和继续前行的权利吗?这两个人都是在规则下以微弱的劣势遭遇淘汰的,而且大体上都是出于主动出让晋级机会的。当然,并不是要无中生有,不是要面红耳赤地推卸责任,而是客观的分析,理智地阐述,在被动中依然泰然自若的那种淡定,那种舍我其谁的气势。

在周洁得到最后陈述的机会的时候,至少是没有再争取;而前一个被淘汰的钱江更是有主动放弃比赛的嫌疑,而许怀哲更没有充分利用规则给自己的权利,一再推崇周宇的“土狼精神”与经验的实用性,评委明明让他说三点自己留下的理由,而他只说了一个就语塞。而周宇则在说到自己该留下的时候滔滔不绝,并一再表示“我想得到的就没有得不到的”。很好地规避了自己在受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而且头头是道。单纯从这方面讲,他们被PK掉是情理之中的。

我们要看到的是珍惜每次机会,不到最后一秒都不能放弃的精神,而且越到最后,越会发生戏剧性的结果,你可能前功尽弃,更可能反败为胜。这一点笔者已经在今年夏天关于“垃圾时间”的几篇文章中有了深入的论述。

 

在两队之间的比赛中两个队长都犯了低级错误,周洁所带领的团队在新产品中开发出了8个不同的卖点,而且要把这8个卖点都一股脑地想市场做诉求,就像企业在上项目的时候,总是觉得样样都做的来,砍掉哪个都觉得心疼,这违反了定位与市场细分与简单最有效的原则,因为没有重点就不会有效果,没有舍弃就不会得到,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而许怀哲所带领的团队是无视企业不愿意将CEO作为企业形象的明示,显然吴鹰是作为UT斯达康的战略形象才能够出面的,而T66仅仅是他们的一款产品罢了。这本身就不是在同一个级别上的。而且把在小圈子里的“名人”浦滨来做广众市场的广告,用自由女神像来做广告传播的要素,这些创意本身就有难以说清的成分。

即使开始的时候观察员不申明规则,UT斯达康企业内的人员没有表示公司不将吴鹰的形象作为企业广告传播使用,作为策划人员也需要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更何况是CEO级别的人,更需要明白这其中各方面的关系。

通常广告公司是诞生创意最多的地方,创意人员的客户是广告公司老板,广告公司的老板是广告客户或者是广告业务的发包方,再加上有4 A公司之类的总发包方,创意就有更多的被枪毙的危险。但创意人员总是把每个创意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每个创意都当成是上苍的赐予,有了创意就会有成就感,就会自我膨胀,就会固执,就会变得狂妄并进而迷失自我,就会失去根基,甚至禁不起一个指头。

笔者认为,市场并不需要太伟大的创意,用你所面对的市场听得懂的语言,喜欢接受的方式就可以了,就像成功的婚姻并不需要太伟大的爱情。因为不管是市场行为还是感情行为,太伟大就会增加风险,就会患得患失,尤其是在与客户的需求及原则相违背的情况下。

当面对周宇的竞争的时候,许怀哲一切辩解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知道是出于谦让还是出于怠惰与无奈,或者是已经到了承受底限。阿哲是让笔者感觉更亲切的选手,因为N年前也曾经有过一闪而过的接触,这次遭遇淘汰自然有些许的失落。

 

其实我们都知道,谁都会有犯低级错误的时候,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彼此的抱怨与嘲讽,而团队就是在你打盹的时候可以保持清醒并善意地提醒。

 

最后,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故事,现在黑板上的名字已经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到现在,很多人已经笑不出来了,不要去猜到底谁会最终成为冠军,也不用去猜那个进入12强的唯一女性是否会走到最后……

看开了,这不过是一场秀而已。

 

在秀场上,演员是疯子,看客是傻子,被疯子调动的看客是傻子,同时傻子也有疯狂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疯狂的时候,也都有傻傻的时候。

当我们疯狂的时候——别管我,让我自己疯狂吧。我的疯狂与你何干!

当我们傻傻的时候——别管我,我原本就是这么傻傻的。

 

关键是:社会剥夺了我们疯狂的权利,甚至连我们犯傻的权利也一并剥夺。

网络可以让我们摆脱现实中的束缚,可以为所欲为地去疯狂,去犯傻,因为在网络那边没有人知道我是一条狗。

但毕竟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中。有些人依然在挣扎,有些人已经不会挣扎了。

但为什么要挣扎呢?现实是赋予我们责任的。我们的父母亲友,我们的老板与员工,我们的客户与投资方。

回首望去,任何秀场无非是一朵美丽的云彩,是一个美妙的梦,但我们不可能回到梦中——一旦那个梦已经醒来。

假如明明已经醒来,我们却依然赖创的话,那么大体上我们是无法享受回龙觉了,因为那边早已扬起一个声音——起床吧,太阳晒屁股了。

既然我们无法再回到梦中,为什么不珍惜时光,做个精力充沛的人!

看到这许多秀场,我不知道我是应该继续做傻子还是也来疯狂一把。

 

贾春宝

20061123星期四

 

更多原创文章,请看: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aspx?id=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