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组合的奥妙


金融产品组合的奥妙

 

近来有一道智力游戏题广为流行。题目是这样的:有甲、乙、丙、丁四个人要在漆黑的夜晚过一座桥,甲过桥需1分钟,乙需2分钟,丙需5分钟,丁需10分钟,桥最多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且过桥时必须拿着唯一的一把手电筒照明,问怎样过河才能保证整体过河时间最短。直觉的反应是尽量多发挥甲速度快的优势,让其在桥上多来回几次,这样一算共需时19分钟。但这并不是最优解法,最优解法必须兼顾两点,一是尽量让甲乙发挥速度快的优势,二是尽量让丙丁的整体过桥时间缩短,这样只需时17分钟。可见,有时直觉并不能给你正确的答案,正确的答案需要兼顾各方面因素,作审慎的思考。

实际上,在如何发挥金融产品的组合优势上,同样存在着某些直觉上以为甚为合理,但实际上却大谬不然的似是而非观点。现试举一二。

例一、以为只要将资金投在不同的资产形态上,如银行存款、股票投资、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风险投资、外汇投资等,就可以降低风险。但按照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不仅取决于单个资产的权重和风险度,而且也取决于单个资产间的相关性,如果正相关程度太大,并不能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负相关才能较明显地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如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正相关程度极高,这种投资组合就避险而言对企业没有多少意义。又如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在一些时期可能是正相关的,在一些时期可能是负相关的,这取决于具体的经济情势,需要具体分析。可见,适度的银行存款余额组合(包括活期,不同期限的定期及通知存款等)可以较大限度地满足企业整体资产组合上风险程度地降低。

例二、以为通过各种外汇套期保值工具的运用,就可以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各种风险都完全消除。但实际上,根据经济学的有效市场理论,在有效市场里是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的。所以实际上各种外汇套期保值工具只能转化风险,如将汇率风险转化为利率风险,将利率风险转化为信用风险,从而平衡各种风险,将各种风险都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避免风险过度集中,而不是消除风险。可见,风险控制要点明确、设计得当的风险套期保值组合,就成为银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理财的一大追求目标,这是一家企业难以办到的。

例三、以为为长期外汇负债所做保值交易总可以做成。实际上,对于长期(如3年以上)的保值交易,市场上往往没有报价,有时即使有报价,价格报价也非常不利。如中国企业80年代在日本金融市场上借入日元“武士债”投资于国内的大型项目,后来多数遇到了难以预想到的额外困难,表面看是没有进行保值交易,实际情况却是当时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本打算进行保值交易,但一看市场上对超过3年无期外汇交易的价格报价过于苛刻,只得放弃保值交易计划。因而对于一些长期的大型投资项目,企业要设法解决相应期限的长期资金来源,至少要自己解决一部分,否则不宜动工兴建,特别是涉及到借用外币进行的大型投资。这是银行在为企业设计资产投资组合时特别要注意的一点。

可见,金融机构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各种金融产品堆砌起来推销给客户,自以为会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实际上却可能给客户带来不应有的风险和损失。而真正高明的产品组合在于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回避风险,实实在在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值,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