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产业化之思索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 义务教育 民办学校
最近,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逐步升级籍着对教育与市场的多年思索,笔者也想发表一下自己关教育产业化的观点。
将学校教育仅当作事业的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失之偏颇。从根本上讲,是"君子耻于利"的传统思想在做怪。人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网络不是万能的,但失去网络是万万不能的。同样,教育不是市场化的,但没有市场化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教育是社会的责任。教育并非仅是人们所讲的象牙塔中的事情,即非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任何仅将教育隔离在学校中的想法与做法都是幼稚可笑的。
一方面,从根本上讲,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老师也是平凡的人,有七情六欲,有别的行业的人所具有的优缺点,而学生也最终要融入社会的洪流中,不是象牙塔中的长住客。即使我们把学校荡涤得一尘不染,也难免收到"水至清则无鱼"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未必就是好事。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买"迂腐的孔已己之流"的帐了。
其实教育也并非所谓的一尘不染的,象牙塔中的人也并非与世隔绝,从根本上讲,是个人就有追求普通人所追求的东西的欲望,而象牙塔之外的人也未尝就没有对于象牙塔里的人所要求具有的圣洁。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自身与家长,将自己或自己的子女送进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去镀金的,都出于世俗目的。为达到此目的,付出金钱与物质方面的代价也是必然的,接受教育是他人生的一部分,在选择与决策时,众多教育机构的各方面因素:学费(提供服务的价格)、声望(品牌与机构形象)、教育结果(产品)等等都是其所权衡的方面。
笔者发现,除义务教育外,在一个人选择教育机构时,只要是经过自主选择的,跟在常规市场中选择产品与服务所考虑的因素竟然惊人地相似。因为在这时,他是消费者。有供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众多机构介入,众多机构的健康介入就形成了产业。
北大120亿的校办资产,清华的上市公司的庞大的市值,都是其产业化发展的成就。如果某国际权威机构,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同权威的品牌评估机构,仿照世界500强,每年给教育机构按品牌价值排个座次,我们就不会再怀疑教育机构的产业化状况了。很遗憾,教育产业化的观念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认知与重视。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在于他们认为,产业化是高额利润的同义词,有抹不去的"铜臭味"。 其实,这种认识未免因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而失之偏颇。尽管没有直接的高额利润的回报,教育与培训却是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民族制定战略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教育机构不仅是产业化的,而且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重要的产业。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长期战略发展时,都不会忽略教育因素。
教育的产业化是不容置疑的。固然,教育要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教师也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心灵的园丁"。但教育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与社会淘汰。教育机构的围墙再高再厚,也无法断绝与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是可以用市场规律来衡量的,也存在品牌、市场运做与市场竞争。
其实很大程度上,教育的落后就是教育产业化的落后。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经济的相对不发达,教育产业化还相对落后就自认教育水平的落后,留学是教育产业的一个分支。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所做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人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去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正在向低龄化发展,从以前的到国外去读大学、研究生已经发展到去国外读中学,甚至小学都要到国外去读。据资料统计,中学六年到大学四年,在国外至少要花费的学费达60万元以上。尽管如此,国内人士,甚至是工薪阶层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子女送出去。
职业技术与技能的培训是教育产业的另一个分支。还是看看国内教育界的状况吧!国外的一流、二流、三流甚至是四流末流不入流的大学都在打开我国的教育市场,招生甚至到了"疯狂掠夺"的程度;而国外的教育使者也以各种方式到中国来淘金,我们对他们也丝毫没有抵御与防范,热烈欢迎以至于到崇拜的程度。我们现在对于国外教育的迷信、对于国外师资的迷信,在动机方面是传统观点"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现代翻版。在选择标准方面则是源自"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观点的延伸。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通过对方鸿渐的描述,间接讽刺了三十年代留学热潮中对于"举洋进士"的社会风气,而当今,受到"举洋进士"之苦的更是数不胜数。
当中国入世后,国外的教育机构的大举"入侵"定会形成一股洪流。洪流中所裹挟的定有大量的糟粕,这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文化侵略"的说法。
国内教育机构私立(民办)学校,本身就受到社会舆论不公正的抨击,认为私立(民办)学校的创办者与经营者不过是满脑子"铜臭"的投机者,那些为私营或民办学校人为设置的障碍,无论是社会障碍还是政策障碍,都是一种传统思想的表现,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市场竞争本身就很激烈,而自身经验不足、抵抗市场风险与挫折的能力又比较有限。加之政策方面的限制,国内私立(民办)教育机构的生存可谓举步维艰。
中国入世不过是中国融入国际发展大潮的一个方面。是大势所趋,我们不缺乏对外国东西的包容与扬弃,更具有鲁迅先生所宣传的"拿来主义"思想,但如果在包容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东西,将我们从传统中所流传下来的优异思想丢失,则实在是我们对于千秋万代的耻辱了。
我们不去妄自菲薄别人的MBA什么的,但就象张朝阳所说的,美国的职业经理人在美国的商业规则中航行也许证明是合格的船长,但到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指挥就难免会触礁。我们真正需要发展的是适合中国社会与市场特点的诸如MBA之类的教育而非照般别人的。
我们其实不必妄自菲薄。外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未必就比我国的强。我们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在国际上是有较高水平并居领先地位的。这从中小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辉煌成绩,从中国的学生参加"托福"GRE等考试的成绩以及外企公司对于我国本土人才的"疯狂掠夺"就能看出来。其实中国的文化思想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灿若星河,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有三点是我们国内的教育机构所欠缺的:市场化经营管理、善于造势与品牌经营。国外的教育机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不仅积累了我们所欠缺的经验与形象,更是经过优胜劣汰的规则由历史做出的选择。从这方面讲,我们没有必要为部分私营(民办)教育机构的惨淡经营收购兼并甚至关门歇业而惋惜。更需要对鱼龙混杂试图从其中一夜暴富的人提高警惕。经过历史选择的教育机构比商业机构有更高的盛誉。应该看到我国的清华、北大等名校,在国际上同样享有极高的声誉。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教育机构的开放程度将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开放程度,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洗脑"的过程。什么样的东西应该留下来?什么样的东西被加进去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民族性的保留程度。如果整个民族都被外来的东西"洗脑"了,那么对于这个民族来讲将是灭顶之灾。这种说法一点也没有危言耸听的意思。
据程方平博士讲介绍,政策上的不平等是导致民办学校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第一,两者的办学基础不同,民办学校上白手起家,民办公助是国家的资源,即免费软硬件基础上办学;第二,在制度上,民办没有保障,如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第三,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不公,公办的得到教育部门认可,而民办则不与承认,没有任何鼓励;第四,国家在对民办学校的一些政策方面还欠完备(见《中国经营报
如果说商场如战场,那么教育领域是一个民族最终的阵地,也是一个民族保留其民族性的唯一净土,如果我们一味的将教育领域当作象牙塔或一方净土,过分夸大其教育性与公益性方面的特点,而忽略其盈利的产业化发展状况。一方面崇尚"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进来走出去;声称为了更高的教学质量,必须花更高的代价请特级、外籍教师授课。另一方面保持公办与民办教育机构在政策上的不平等。势必会丢失教育领域市场的控制权。也会失去开发教育产业的主动权的。
这么做无异于自欺欺人甚至自掘坟墓!
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也不可能螳臂当车一般地阻碍中国与世界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我们的教育战略不仅不应如上所讲的抑制私立(或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相反,应该是鼓励私立或民办教育机构的市场运做,促使其在外来的教育机构来给我们全盘"洗脑"之前,高度浓缩我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内涵,迅速占领我们国内的教育市场,并适时地组建教育航母,主动出击。走出去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见〈〈对教育入侵的反击--2000年英国教育展随想〉〉)。
比精-贾春宝(Bekings_Solomon)
Email: [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13269258122
后记:
这是笔者在64个月之前写的文章。2006年在教育界又出现了两个发展,一个是国外的教育机构在入侵方面又有得寸进尺的迹象,海外(也包括香港这样的特别行政区)的高校就在今年高考结束后以各种“优惠条件”直接招收中国的考生,甚至与清华、北大之类的顶级大学直接争夺优秀的生源,这固然有那些外面的院校实力雄厚,可以打价格战、承诺高额奖学金等方面的举措,也包括中国学生去“镀金”“行万里路”的思想倾向,想必国内教育机构的疏忽与思想束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是上半年社会舆论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而且把教育的腐败与高消费归咎于教育产业化的思想。
这两个都是很可悲的。
任何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思路在很多时候,职业经理人所起到的作用毕竟是很有限的,充其量能够做到主观能动性与既往的经验结合并发挥,但发挥也要受到制约,比如资本的意志、行业管理的制约、竞争对手的作为以及团队的配合程度等等。
大学虽然不是企业,但也是要承担市场风险的机构,同样适用于前面所说的原则。
贾春宝
更多原创文章,尽在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aspx?id=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