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使用价值


我友某君,一日读书于北图,正自我陶醉精神方欲飞升之际,邻座一君忽探头窃问:写论文?考试?出书?编资料?…… 在得到一连串否定句后,此君大惑不解作深思状,悻悻回归本座,口中嗫嚅:什么都不搞,看什么书!

   我相信这种疑问不是莫名惊诧,如果你看到了人们翻书时如购物般急急找寻的样子,你就有理由怀疑这里只提供资料而不输出精神。  

   据说,在人类争论什么是的历程中,曾一度固执地认为某些形状天然就是美的化身,如亚里士多德同志眼中的圆形、中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五边形等,而所谓美丑,只要套用此形状或比例量量就行了。这种审美观与读书目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无视人的主观愉悦,尽管这种愉悦经常莫名其妙。

   “读书在中国的确不愧于引用特殊国情一词(注:此词在中国一般指借口),并从一开始就使之目标明朗化而直指物质和地位。譬如十年苦读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闻,譬如学而优则仕,譬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不胜枚举。非但如此,一套足以死任何反对者的学以致用理论也树立起来,仿佛谁在看书时不时刻念着理论联系实践的伟大理想和为祖国添砖加瓦的远大志向,谁就是远离火热生活的小知识分子    读书如果只剩下使用价值,那大概就与古人扬雄听说的小人之学也,为利相去不远了。至于那些读书时所不期而遇的会心之笑,意义大概甚是寥寥,因为那只是一些美丽而无用的句子而已。

  大哲康德有言:我凭什么权利可以判断说某件东西是美的?标准当然是它在我身上引起的愉快。我想,在读书方面亦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