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在读博士”


可笑的“在读博士”

卜萍   

 

    日前读到一些官员的简历上赫然写着“在读博士”的字样,把我这个自认上过几天学的读书人搞得一头雾水。

    我不明白的是,既然“在读”,即意味着尚未完成学业,那他们又凭什么打包票可以保证自己能修完全部课程,通过论文答辩而获得博士学位呢?既然“在读”,就是还没有毕业,那又是哪一个著名的大学授给了这些尚未毕业的学生博士学位呢?

    我不知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是否修订了学位管理条例,改在学生入学登记注册之日即授予相应学位。我只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人读研究生时,毕业那年6月份就通过了论文答辩,7月份拿到毕业证书,但到10月份仍不敢自称“经济学硕士”(那个年代这个学位也够吃香的哦!),因为直到11月份才收到母校授予学位的证书。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教育产业化”的指引下,只要交足了钱,而无论学生是否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我们的高等学府都可以授予其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我只记得不止一次在《经济研究》等刊物上看到一些活跃在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以“XX大学博士候选人”的身份发表文章。据我所知,所谓“博士候选人”,即为那些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但尚未被授予博士头衔的人。令人敬重的是,这些知名学者没有为此感到丝毫的不自在,更没有忸怩作态而“预支”或“透支”自己的博士身份,使得其人品同其渊博的学识一样受到人们的钦佩。也许正是因其知识渊博而生就的自信使得他们能坦然对待博士帽一类的光环。

    大约是在20年前笔者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某单位评职称时,一位申报者因外语过不了关,遂向评委会写了一张保证在3年内达到所要求的外语水平的决心书,而被知情者讥为“打欠条的讲师”。依此推之,那么这些“在读博士”可否称之为“打欠条的博士”或“透支博士”呢?

    闹出“在读博士”的笑话的原因,一是钱学交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向清高的高等学府和清心寡欲的教授们也在利益的驱使下做起了销售博士、硕士帽的生意。只要拉来了赞助,也可一步登天读研究生;只要交够了钱,哪怕一节课不上,照样毕业;只要给足了好处,哪怕不学无术,博士、硕士学位照给不误。某些大学某些专业的教授几乎成了“博士帽批发商”,使官员们(包括企业领导人)趋之若鹜,以致凡是官员在职“读研”取得学位者,竟有十之八九出于其门下。

    二是无知。“在读博士”者,实为“在读博士研究生”也。但“博士”与“博士研究生”是有质的区别的。局外人对此不了解尚情有可原,媒体上不是也经常出现“研究生、博士生”的常识性错误吗?其实,“博士生”不就是“博士研究生”之列吗?但圈内人尤其是“在读者”,连这点常识都不懂,竟把“在读博士”之类狗屁不通的东西赫然写在自己的简历上,实在是太无知了。这类“博士”的学术水平的高低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一个“在读博士”,折射出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学位管理的混乱和“官员在职研究生”素质的低下。

    曾几何时,那些因为“十年动乱”耽误了整整一代人而叹息国家人才短缺,在科学的奏到来以后日以继夜地加倍工作的老教授、老专家们,何曾想到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以致一批连一个简单的通知都写不顺畅,一个5分钟的会议主持开场白也要秘书代笔的官员,竟一个个都戴上了“博士帽”、“硕士帽”!人们常说,“再乱不能乱教育”,而如今“在读博士”之流竟能招摇过市,实在可笑,但更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