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赚钱的机器——看义乌侬如何赚钱?(之二)


一群赚钱的机器

       ——看义乌如何赚钱?(2)

 

有人说义乌人是一群赚钱的机器,全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适合赚钱。

义乌人有一种敢于表现出的“我要赚钱”的勇气!他(她)们不耻于、不羞于谈钱。

义乌人对钱几乎有一种本能的冲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价值观可能会呈现多元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偏好,但是对财富的不懈追求却是一致的。

义乌人是创造义乌奇迹的主体。创造义乌奇迹的力量之源来自哪里?

矗立在该市小商品市场门口的雕塑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这是一个手摇拨浪鼓、肩挑小商品走四方的“货郎担”形象。这里刻印着义乌“鸡毛换糖”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乃是当年十万义乌货郎担全国走市场的艰辛岁月。

义乌人民自古有"鸡毛换糖"经商传统,孕育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和强烈市场经济意识。在长期经商实践中,义乌商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秉持"你发财,我赚钱"、"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的信条,不欺生、不排外,形成薄利多销、义利并举、诚信为本、重商亲商的商业理念和商贸文化。根植于几十万创业者灵魂深处永无止境的创业精神,成为义乌特色发展的不竭动力。

义乌的文化传统所形成的理念,为义乌特色发展提供了道德支持讲求实效,注重功利义乌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浙江政治家和思想家形成了义利并存工商皆本的精神遗产,其中南宋以后兴起于浙东的事功学派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对经商活动及追逐利润的肯定态度,解决了中国文化传统里长时期的义利项背的心理难题。

义乌地处浙江金衢盆地的东部,金华江流域的东阳江(现在称义乌江)中游。唐宋之间,金华地区以陂塘为中心的小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广泛展开,使该地区的农田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并促进了养蚕、种茶、果树栽培、养鱼等农副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间有着丰富的关于市场交易的知识。1984年出版的《义乌县地名志》对义乌小商品市场主要发源地义乌东部的地名调查发现,有不少地名与经营农副业、手工业有关,并形成了一些商业市镇。如如铺以木材市场而得名;该地区在宋代制陶业相当发达,在葛塘村西部出土的宋窑占地约4-5亩,光耀境村祖先姓金,以制陶器为生,人称此地缸窑金陶店则因祖先以制陶为业并设店销售而名。洛店因住民有制作锡器的传统手工艺而得名,王店罗店下华店则以该村祖先设店经商得名。据义乌民谣《山花梨》和《绞糖歌》可以看出,该地区还是义乌名产山花梨和红塘的产地。

义乌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累。秦代孝感群乌的颜乌;初唐传檄勤王的骆宾王,宋代临终犹三呼渡河的宗泽,明代抗倭的义乌兵诸将士等,这些名留史册的忠臣义士,遗赠给义乌的是崇尚忠孝节义的传统,传承于义乌人性格中的是刚烈、耿直,讲义气,重信用,不畏权势,认准的事,义无反顾一做到底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在现代义乌人的杰出代表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身上也体现得十分鲜明。甚至在那不破不立的年代里,这种朴实、率直、重义、尚礼的人文精神在义乌仍相习相传,不绝如缕。如第一个上书中央建议发展市场经济的冯志来先生。

义乌人自古重商业、善经营,民间素有肩挑货郎担,手摇波浪鼓,走村串巷,用鸡毛换糖以博微利的经商传统,虽经数百年而不衰。义乌人从当年仅为养家糊口的波浪鼓小买卖,到如今依托小商品市场,创立了自己的产业,从此走进了世界的大市场。

早在清朝乾隆时期,义乌农民每逢冬春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县土产红糖熬制成糖饼或生姜糖粒,去外地走街串巷,上门换取禽畜毛骨、旧衣破鞋、废铜烂铁等以获取微利,换回的物品有的外销换汇,有的用以肥田。到了抗战前夕,义乌县近万人以此为业,庞大的队伍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特的有组织性行业——敲糖帮。据统计,直到1982年,义乌近60万人口中还有5万人做着他们前辈的这种小生意。敲糖帮的存在,成为小商品市场得以根植的物化形式和文化积累。

这沉淀浓缩出义乌商人文化的精髓:能吃苦、开拓进取;守诚信、重承诺;善于经商,讲规范;具备团体合作精神。商敢为天下先,具有最强的生存能力,敢于离乡背井去创业,创造了最好的工商文明。“勤耕、好学、刚正、勇为”,义乌人独特的人文精神使然。

义乌人的商业文化并不是学术思想,也不是通过书本传播的知识,而是源于敲糖帮高于经济理论的民间商业传统。义乌的商业文化,体现了典型的民间商业精神。这种精神在官方重农抑商思想的重压之下,在广大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缝隙里,在官方几乎无法管制的领域,寻找到了避免官方压制的途径,并发展成为农业社会中极为少见的经济理性和商业精神。

 

愿做海内外各大财经媒体驻浙或驻义特派记者0579/3482679[email protected]

未完待续[email protected] 0579/3482679

中孚信工作室全程策划[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