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和尚横行”暴露的三大通病


近日来,《南国早报》追踪报道了一群假和尚横行广西的新闻,数十名自称少林武僧的和尚以表演为名,流窜广西各地,强拉群众看病,借以推销虚假的高价膏药,甚至在街头行凶伤人,这不仅激发了当地群众的公愤,也引起了不少读者的愤慨。经媒体多方证实,这群少林武僧全部是假和尚。

别说是假和尚,即便是真和尚如此猖獗地进行营业性表演,以及强行向群众推销假冒伪劣药品,也是法律不允,更为社会所不容。但是,在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这群假和尚却可以屡屡得逞,而且在广西多个县区横行无阻,其根源何在呢?

这一事件的背后其实正是再次暴露了当前行政执法和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通病。

其一,审批重文字、轻调查。国家对营业性演出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审批制度,但是为什么却没有堵住假和尚的非法演出?因为,一些政府部门在履行行政审批的过程中,实际上只是审查了申请人出示的文字材料,比如该事件中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但是证件的合法性,以及是否系转借、转租?演出团体的规模和内容是否与法律许可相符?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而是轻信了最容易造假的文字材料,这样的审批实际上如同橡皮图章,不过是敷衍了事而已。

其二,监管顾头不顾尾。我们看到,这批假和尚在有些地区的表演按照规定办理了相关审批和备案手续,但明明是文艺表演,可实际的行为为什么却又成了武术盛会假药推销会呢?合法的审批过后变成了不法的行为,其原因在于我们的一些监管部门只是盯住了市场准入,但却对许可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没有必要的跟踪和实时监督,这就导致不法者可以钻空子挂羊头、卖狗肉,从而打着看似合法的招牌行不法之实。

其三,查处习惯被动,懒于主动假和尚横行霸道,有的监管部门说不知情,有的说没有举报线索,这其实正是暴露监管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懈怠主动查处的惰性思维。由于有民不告,官不究的潜规则存在,才使得有些违法者可以有机会趁虚而入,甚至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与监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假和尚之所以能够行骗多时,而且还在继续流窜,是因为他们深谙当前公共监管中的漏洞和弊端。所以,在我们为这些假和尚的无法无天愤怒的同时,更需要对这一个案所暴露出的公共事务管理和行政执法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审视,并加快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猖獗的假和尚假记者假高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