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怀吗?


有必要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怀吗?
   陈岩锋
  
  “在德国,他们先来对付共产党人,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然後他们对付犹太人,我也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然後他们来对付贸易工会,我又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是工会份子。然後他们来对付天主教徒,我还是没有出声,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们来对付我,到那时,已经没有人敢出声了。”【(尼默勒(Marti­n Niemoller),德国宗教领袖,因反对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政策,被关进集中营)】

  这段名言很多人重复讲过,尤其高谈论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的更是倒背如流。同情弱势群体的认为: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逼害时如果采用绥靖主义是不适宜的,必须深刻反­省的。应团结起来避免由于不负责任导致的大面积、循环的灾难,粉碎强势群体逼害,是其主要观点。

  捷克总统哈维尔在美国哈佛大学题目为《全球文明、多元文化、大众传播与人类前途》的演讲中也提到类似问题:“美国从未还清孤立主义的债务。要是它早点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它就不必付出像它实际上遭受的伤亡那样的代价。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希特勒准备入侵捷克以及开始这样做的时候,西方民主国家暴露出它们缺乏勇气,你们的总统致函捷克总统,恳求他与希特勒达成某­种协议。要是你们的总统不哄骗自己和整个世界相信可与这个狂人达成协议,要是他反过来作出威胁的姿态,也许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千千万万的美国青年也就不­必战死沙场。

  同样地,就在那场战争结束之前,如果你们那位怎麽说也是一位杰出人物的总统斩钉截铁地向斯大林瓜分世界的决定说一声“不”,也许花费美国千百亿美元的冷战也不会­发生。我恳求你们,不要再重犯这些错误!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你们根本就没有逃避责任的余地。”

  哈维尔与尼默勒言真意切,表现出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在赞扬他们的同时,对善良愿望究竟能否实现,同情弱势群体是否是自做多情也应深思。弱势群体的道德标准­认为,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逼害、弱势群体苟且是卑鄙的、错误的、极其不正常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其中存在着人的本能冲动与人类无法左右的规律等诸多问题。

  1,对于逼害的态度。除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极少数仁人志士主动迎击逼害,弱势群体中的大部分是躲一时是一时;如民谚所说:各人自扫门前雪,岂管他人瓦上霜。这些极­少数人,按照大部分人的理解,他们都是有妄想症或精神疾病。同在一条战壕的弱势群体大部分不领情不说,很可能本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态度漠视­强势对志士的逼害,还可能本着“物竟天衍适者生存”“趋利避害”的自然信条参与逼害(如今人们只看到“大清洗”、“文革”期间强势对弱势的明显逼害,却忽视了弱­势群体间互相逼害。两种逼害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所以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关怀弱势群体要担很大的风险,也可能随­时牺牲。

  2,人类在竞争(斗争、战争)中在寻求生存、发展之道。竞争不只是针对自然,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进行。弱肉强食虽然血腥,善良的人们难以接受,但这是自然­界规则。如果人类在自然面前懦弱无力,当然只有被淘汰出局;弱势群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此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就很浪费人类资源。而竞争(斗争、战争)不但涤荡社­会的丑恶、腐朽、颓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时也保留了精英力量,激发出旺盛生命力。每一次战争就是大洗礼。虽然战争非常惨烈,人们付出代价格外大,但教训­深刻,从中收益也很多。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也这么说过:“战争不可视为绝对的恶,战争亦有一道德成分。战争的深远意义,在于足以保持国家的伦理健康,而扫­除个人的自私目的。一如流水可以不腐,战争亦可以防止老沉滞于平安无事的民族趋于腐败。”哈维尔与尼默勒没有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进行阐述。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人们对战争一片谴责,对竞争却倍加赞赏。回顾一下人类历史,战争几乎无休止,只是场面大小、持续长短的的问题,和平并没几天;­竞争无时无刻不存在。如果没有竞争(逼害与反逼害的斗争、战争),人类历史也就无从谈起。而在竞争中形成弱势群体就和战争中死亡一样正常。虽然很多人认为竞争是­平等的,但是否平等值得保留态度。战争、斗争对弱势群体的逼害是直观的、剧烈的、明显的,和平面纱下的竞争逼害是隐晦的、缓慢、模糊的。不过人们对后者的逼害比­较不以为然,但造成的后果同样恶劣。“在沉默中死亡”的也无计其数。这也是哈维尔与尼默勒包括很多人容易忽视的。

  3,为什么对弱势群体的进行关怀?尼默勒与哈维尔基于人道精神呼吁关怀弱势群体的利益,反对强势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弱势群体的逼害,也成为当今人道主义的实践趋向­。我们回头看历史就会发现,作为弱势群体并非一直软弱,很多也是“墙头草随风倒”,甚至动着“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念头。等到自己成为强势时对弱势进行逼­害。现在关怀弱势群体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抵制强势群体的逼害、抑制这种恶性循环。保护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抗击自然灾害时处于劣势的人类需要协作精神,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包括自己)的利益也需要团结精神、互相关怀。为了“征服”自然需要人类涌现出牺牲精神,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同样也需要牺牲精神。

  4,怎么关怀弱势群体?现在给我一种很深的印象,文化人经常说,自己代表着人民,并且为之说话,自己是关怀弱势群体的。但我不以为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体­会下岗工人和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生活,自然也就没有代表他们说话的资本。很多只是将占弱势群体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作为谈资。并未了解农民或者工人最迫切的需要­。农民和工人也认识到他们喜欢“空谈误国”,并非“实干兴邦”。这样就难免失信于人。文化人只是中间人,既不属于强势也不弱势,既属于强势也属于弱势。所以文化­人受两面夹击的逼害。他们的同路人也少,受到逼害时反击也就无能为力了。更何况现在很多的人文关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逢场作戏、居高临下的施舍态度,这就不得不­引起高度注意了。   
  200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