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04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国际银行业发展情况良好,整体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规模扩张依然是国际大银行提升竞争力和业绩的重要手段;二是业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仍在继续;三是不断暴露的法律风险凸现银行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四是中国市场成为国际银行业争夺的新焦点。2005年,国际银行业的发展仍将持续向好,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际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从调查情况看,无论是会员国还是非会员国银行业都在为实施新协议作积极准备。
一、2004年国际银行业发展概览
(一)美国银行业
美国经濟的强劲增长,促使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继续向好。截至2004年三季度,共有62.30%的美国商业银行取得了盈利增长的业绩。前三季度,这些美国商业银行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总额分别为1112亿美元和7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2亿美元和20亿美元。其中,净利息收入为18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6亿美元;非利息收入为1351亿美元,比上年略有下降;而贷款损失准备大幅下降,由去年同期的264亿美元降至197亿美元,减少了25%(参见表1)。
从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大银行仍然是美国银行业的主导力量。按照200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总资产在10亿美元的美国大银行占全部商业银行的5.84%,但占据了所有利润的87.11%,其中总资产在100亿美元的银行共计87家,创造的利润占比为73.83%;而总资产在1亿美元和10亿美元之间的中等商业银行及总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创造的利润分别仅为总利润的10.98%和1.90%。
在盈利的同时,美国银行业表现出良好的资产质量和运营安全性,但运营效率有所下降。首先,数据显示,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情况是近20年来最好的。到2004年第三季度,美国银行业平均核销贷款的比率由去年同期的0.88%下降至0.61%,贷款损失覆盖率也一直保持在90%左右。其次,美国银行业利差逐步缩窄,由2003年三季度的3.83%减少到2004年三季度的3.59%,相应地导致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分别由1.39%和15.25%下降至1.31%和14.01%;效率比率也由56.31%略升至57.61%。最后,美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截至2004年三季度平均为12.63%。
(二)欧洲银行业
2003年,欧洲经济呈现复苏的迹象,欧洲银行业也扭转了大幅亏损的局面,业绩开始回升。进入2004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欧盟成员国主要银行的业绩持续向好。总体来看,欧洲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已经恢复到甚至超越了2000年时的水平。
首先,从盈利情况来看,2004年,欧洲主要银行明显有了改善。截止到2004年上半年,欧洲50家大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达到了0.58%,高于2003年的0.44%;平均资本回报率高达13.09%,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8.70%的水平;净利息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非利息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均明显提高。
其次,从银行的资产质量、安全性与运营效率来看,欧洲银行业的进步也非常明显。最大50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总额的比率由2003年的0.61%下降至2004年上半年的0.43%,贷款损失准备与总资产的比率也由0.28%下降至0.22%。虽然50家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去年的9.91%微降至9.59%,但是他们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由6.67%上升至7.14%。50家银行的平均成本收入比率由2003年的64.47%下降到59.90%,运营效率进一步改善,已经比2001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最后,从规模来看,经历了前两年兼并收购的浪潮后,欧洲主要银行都趋于稳定。截止到2004年6月底,欧洲5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平均仅比上年底增长了8.18%,贷款只增长了5.37%,不过差异性较大。具体来看,欧洲前20家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均在2400亿欧元以上,资本规模也都大于140亿欧元,其中汇丰控股以745.54亿欧元的资本成为资本实力最强的欧洲银行,而瑞士银行则以11038.75亿欧元的总资产位列欧洲最大银行。
(三)日本银行业
截止到2004年9月的半年时间里,日本6大金融集团①总体上虽小幅亏损,但多数金融集团的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这些集团中,三井信托业绩改善最为明显,日联集团表现最差。由于提取了大量的贷款损失拨备,日联集团中期亏损6743亿日元,资本回报率为—53%。由于里索纳集团扭亏为盈,利润达到了2850亿日元,因而包括里索纳集团在内的7家金融集团净利润总额达到了376亿日元。
在日本金融当局(FSA)严格监管和银行自身努力的帮助下,日本主要银行的资产质量到2004年9月底,已经有很大改善,这主要得益于收入的增加及股票价格的上涨。截至到2004年9月的上半年,随着新增不良贷款的降低以及问题贷款类转为非问题类,日本银行的问题贷款有所下降。
2004年,日联银行与东京三菱集团达成初步合并协议。合并之后,日本银行体系将主要由三大银行集团控制,分别是东京三菱—日联集团、瑞惠银行集团和三井住友集团。这三个集团总的市场份额达到日本银行业总贷款和存款的50%左右。
(四)其他亚洲地区银行业
1.香港银行业。在香港经济复苏的带动下,香港银行业的业绩在2004年上半年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12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进一步从2003年度的1.19%提高到2004年上半年的1.44%。所有银行的税后净利润都有两位数字的增长。总体上看拨备前经营利润年增长3.9%,税前经营利润增长50.4%。2004年度上半年,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银行继续在低利率环境下运行,贷款增长保持着疲弱的态势。12家银行的平均净利差从2003年的2.1%进一步降低到2004年上半年2.05%。非利息收入的贡献继续提高,2004年上半年平均达到了30%。
经济强劲复苏、不动产市场的恢复以及就业改善提高了香港银行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总的不良贷款降低了37.4%,2004年上半年,不良贷款比率进一步下降到2.3%。12家银行在2004年中期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7.6%,与2003年末的17.4%基本持平。由于员工成本的上升,费用的增长要远快于收入的增长,因而平均成本收入比率增长了1.8个百分点,为39.2%。
2.韩国银行业。近几年,由于兼并收购等原因,韩国银行的数量明显减少,从1999年的14个商业银行和8个地区性银行,降为目前的8家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和6个地区性银行。2004上半年,在宏观经济的带动下,主要韩国银行的业绩有所回升。根据韩国金融监管局(FSS)的资料,韩国主要银行的净利润从2003年上半年的7335亿韩元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36320亿韩元,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同时由于采取贷款重组等积极措施、新增不良贷款率低及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卡撇帐率处于下降趋势,但大多数韩国银行信用卡业务仍然亏损。
二、2004年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规模扩张依然是国际大银行提升竞争力和业绩的重要手段
最近一段时期,由于混业经营限制的逐步取消,出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考虑,国际大银行掀起了一阵兼并浪潮,大银行之间的兼并收购时有发生。这一轮兼并收购的主导因素包括:(1)规模经济效应,印通过扩大资产和网络规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从而促进利润增长。(2)范围经济效应,即通过兼并扩大产品线和客户群体,以此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加利润。(3)风险分散效应,即通过兼并使业务分散到不同产品线或地区,以此降低风险暴露。(4)银行管理层激励,即通过管理更大的银行来实现个人财富或权力的最大化。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将规模扩张作为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业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仍在继续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率普遍都降到了历史低位,商业银行利息收入面临一定压力。另外,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逐步复苏,银行对交易类业务日益重视。在各种有利因素和压力的刺激下,各地区银行业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不断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主要趋势包括:将业务发展重心由批发银行业务转移到零售银行业务、加大了对批发和零售的非利息业务的开拓力度。
整体上看,近几年,美国银行业和欧洲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一直在40%以上。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规模大的银行其非利息收入占比相对越大。零售银行业务方面,许多国际大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收入已经占据了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另外,不少国际大银行通过扩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通过分散化效应降低单个经济对银行盈利的影响。最近几年,由于亚洲(除日本)、拉美、中东地区经济增长强劲,为这些银行调整业务的地区布局形成有利的条件,风险分散化效应逐步显现。
(三)不断暴露的法律风险凸现银行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2004年,对许多国际大银行而言,都是痛苦的一年。由于违规经营和各种丑闻的牵扯,不少国际大银行都受到监管机构的重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花旗集团。继2003年由于安然事件支付大量罚金后,花旗集团在2004年不断受到当局的处罚。虽然这些事件对花旗集团整体利润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形象的受损在所难免。事实上,不只是花旗集团一家银行如此,美国银行、JP摩根大通、瑞土银行、德意志银行等著名的国际银行均不同程度的因为在对冲基金、证券投资、贷款等业务上的违规行为受到处罚。这些沉痛的教训,给各国银行业敲响了警钟,永远不能忽视经营的合规性问题。
(四)中国市场成为国际银行业争夺的新焦点
自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决定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最高参股25%以来,国际银行业纷纷掀起了抢滩中国市场,入股中国本土银行的热潮。
首先,参股国内银行是国际银行业争夺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式。总体上,国外金融巨头纷纷以中国的中小银行为重要桥头堡抢先布局中国。南京市商业银行.的示范效应,使得国外金融巨头把目光瞄准了中国的中小银行。汇丰银行、加拿大奉业银行、摩根史丹利、花旗银行等都在积极参股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中小银行,外资布局中国瞄准参股中小银行正在成为一个趋势。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参股10家中资银行,如交通银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其中以城商行居多。今后一个时期,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相对于前一时期会有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参股将更为谨慎、目标参股银行有所过渡、持股比例趋于提高。
其次,国外银行争夺中国重点目标市场以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为主,以京沪深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区域定位逐渐有所区分。目前,外资银行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辐射之势。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使其成为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城市和众多外资银行在华总部所在地,也是外资银行金融创新产品或经营模式的试用地。北京作为经济调控中心和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心,将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外资银行在北京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深圳凭借其雄厚的金融基础以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成为港资银行进军内地的桥头堡。
第三,国外银行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截到目前,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自去年12月1日银监会宣布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以来,已有6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4年以来,20多家外资银行机构先后获准开办衍生卢品业务
三、2005年国际银行业发展展望
(一)各地区银行业发展展望
1.美国银行业。2005年美国银行业的情况总体上将与2004年非常类似,商业银行的业绩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资产质量、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都将保持良好水平,兼并收购活动依然活跃。但是,由于一些新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对银行业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这主要包括:(1)利率的上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好有坏。(2)法律风险的上升和监管要求的日益严格可能会给某些商业银行增加沉重负担。(3)由于不良资产上升的概率增大,损失准备可能会相应增加。(4)资本状况保持稳定,但充足率可能会有所下降。
2.欧洲银行业。2005年欧洲银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欧洲经济增长的态势。整体上看,欧洲经济将能够保持适度增长,但是国别差异较明显。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意大利和德国的经济增长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其他一些影响欧洲银行业未来表现的因素还包括:资本市场的发展、利率走向以及诸如石油危机和恐怖袭击等地缘政治因素。
首先来看利率走势的影响,一些欧洲国家的加息行动,使得一旦通胀有所抬头,欧洲央行也很可能会进入加息周期。这对于银行的资金成本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其次,如何提高收入增长率将是所有欧洲银行面临的一个挑战。为了提高盈利水平,欧洲银行业的主要努力方向将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提高交叉销售水平;第三,虽然欧洲银行业也同样面临为实施《新巴塞尔协议》作准备的问题,但与美国银行同业相比,他们面临的更大问题可能是实施《国际财务报告标准》(1FRS),这无疑会增加欧洲银行在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最后,欧洲各国银行业兼并收购活动趋于缓和。
3.日本银行业。日本主要商业银行在经历了连续3年的亏损后,有望扭亏为盈,虽然净利润较低。东京三菱银行与日联银行计划在2005年10月完成合并,届时将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这无疑对日本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有所影响。随着盈利能力的回升和资产质量的好转,日本银行业整体的贷款损失准备会有所下降,一些日本银行可能还会继续归还部分公共基金。但是必须注意到,总体来看,公共基金和递延税金仍旧构成了大多数日本银行资本的主体。日本银行业要不断积累利润来替代这些较差形式的资本,为此他们必须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并且保持较低的贷款损失。另外,日本最早将在2007年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这将有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正常化以及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从发展趋势上看,日本银行将加强与证券公司的合作,提高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渗透率,逐步实现业务的战略转型。
4.其他亚洲银行业。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香港银行业的业绩将进一步改善,主要的收入来源可能是贷款的增长和增加交叉销售机会,以及非利息收入,因为通过准备金和削减成本来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
韩国银行业方面,有如下几点值得关注:(1)在经历信用卡危机后,2004年上半年银行信用卡业务损失有下降的趋势,预计2004年大多数信用卡发行者都可以处理完信用卡的问题贷款,从而在2005年开始重新盈利;(2)由于担心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性问题,银行对贷款增长持保守观点,他们寄望于通过并购证券、资产管理和保险公司等以扩大手续费收入来源;(3)金融监管局期望韩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维持在3%以下,但是这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关键要看经济恢复的情况。
(二)国际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现状与展望
1.全球各国银行对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进展。2004年4月到5月,由埃森哲、Mercer Oliver Wyman和SAP面向全球200家大型银行中97家负责实施巴塞尔新协议的银行管理人员发起的一项全球调查,主要目的用于衡量在巴塞尔新协议最终版本宣布之前,全球主要银行是如何响应相关挑战的。这项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欧洲银行业《新巴塞尔协议》准备工作的进度领先于美国和亚洲同业。
*大多数银行认为,为满足《新巴塞尔协议》和其它相关法规的要求、银行面临重大的组织和公司治理变革。
*《新巴塞尔协议》将对全球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比如个人贷款业务竞争会愈加激烈,公司信贷、专业信贷和新兴市场内的优胜劣汰将不可避免。
*实施《新巴塞尔协议》之后,由于资本配置更加合理和基于风险的产品定价更为准确,银行将获益良多。
*超过75%的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银行将力争在2007年年底之前采用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初级法,也有类似比例银行力争在2010年年底之前采用内部评级高级法。
*银行对操作风险计量的近期目标相对保守,只有不到50%的银行将力争在2007年年底之前采用高级计量法,不过有70%的银行计划在2010年年底之前采用该方法。
*由于在新的框架下,资本管理、投资者沟通策略将发生重大变革,为满足新协议第二和第三个支柱的要求,银行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部分亚洲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计划与进展。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3.部分非巴塞尔委员会国家实施新协议进展情况。为了解非会员国对于实施Basel Ⅱ之态度与所需要之辅助,巴塞尔委员会与金融稳定研究所(FSI)于2004年初针对115个非巴塞尔委员会会员国的监管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FSI问卷回收统计结果,在回复的107个非会员国中,有88家预计实施新协议,若加上确定实施的13个会员国,全世界将有超过一百个国家预计实施《新巴塞尔协议》。若以各地区实施新协议银行涵盖的资产比率而论,欧洲的非会员国接近100%,拉丁美洲与中东地区可达95%,亚洲与非洲地区约90%,加勒比海地区约为26%。若从实施时间表与预计实施新协议银行资产涵盖比率来看,预计在2009年底,全球将有超过5000家银行,约75%之银行资产涵盖于新协议的规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