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电子政务怪圈 五元一次的信息查询


        酝酿许久的网上查询身份证终于在最近开通了,它是由公安部下属的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供的公民身份信息查询服务。根据站点说明,目前已经开通了四种核查方式,其中面向个人的核查方式有三种:网站核查、短信核查和WAP核查,价格均为5元/人次。而要获取个人的详细信息其价格则为10元/人次。

  无可否认,如此服务的确是大大方便了用户,满足了对个人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的需求。只是问题就在于最少5元一次的服务价格,作为普通民众,第一感觉便是质疑电子政务的宗旨。

  事实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正在怪现象中盘旋。

  我国电子政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发展与信息化相对同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电子政务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反观发展多年的进步,不难发现,在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虽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到电子政务,可其效益却很难发挥,基本停留在信息发布阶段。有的地方政务网站和信息中心的建设无非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网站中的许多办事公共根本没有开通。

  电子政务发展的根本与信息化一样,在于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企业通过发展信息化管理,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

  与企业情况类似,电子政务一方面可以减少政府的办公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带来公众与政府发生联系时直接费用的降低和时间上的减少。由于政府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公众,公众降低费用的累积相当可观。

  可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电子政务给政府运营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对政府运营产生明显影响。据英国政府主管互联网的官员讲解,未来10年间,英国400万名公务员队伍中,至少有1/5,即80万名公务员将因他们的工作被互联网取代而可能失业。

  如此一看,我们就非常明了我们的电子政务尽管在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却不能得到切实发展的原因了。根本在于管理体制!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当前最“难”的考试,几乎超过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全国每年招聘的公务员肯定要超过每年退休的人员总量,美其名曰为“工作太多,人手不够”。同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几乎每年都在上涨。甚至有部分经济学家要求将公务员队伍“培养”成为中产阶级。于是,公务员成为现今社会的热门职业。

  可电子政务的发展却与之相背。那么试问,在这个事关自身发展的大事上,还有谁会去尽心竭力呢?他们对于所谓人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但对于服务的建设总认为是一种“奢侈”。无非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电子政务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对于应付之事,也一直不少见。

  再回到收费问题上。其实现在即使开通了网上办事的某些地方,它们也同样在收取和以前一样的费用。对于这样的行为,肯定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服务提供方来看,为你提供服务,向你收取相应费用本是应该。从公众角度来说,国家正是在花我纳税人的钱,为我提供服务也是理所当然?

  在这里,就必然涉及到一个问题,为我们提供个人信息查询的部门到底是个什么单位呢?据介绍,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是2001年3月27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属公安部管理。所以它即使不属于国家机关,也应该是事业单位。因此,它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应追求利润最大化,绝对不应向消费者转嫁亏损。

  有相关IT知识的人都知道,要维护此信息系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成本。但单纯从维护的角度看,5元一次的收费价格,显然已经超出了成本概念。试问此服务中心,如果你所提供的服务是定位在赢利层面,那么,作为版权所有者的个人在你出卖这些信息时是否也该享有相应的利益呢?

  可如果从用户层面看,假如你真的需要查询一个身份信息,在传统方式下,花5元能够查来吗?显然不可能!而且必须承认,5元如果真能办事,绝对不是多大的一个数字。这样的情况与2005年浙江省政府组织民营企业家到高校参加管理班学习,学费由政府买单而引起广泛争论的情况似乎有些相反。根本的问题却一样,那就是,公共服务的单该由谁来买?

  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于是,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在经受着考验。处理好了,是个顺势而为的好事,处理不好,将是又一个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