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汽车业全力挑战"产能过剩"


         近几个月来,国家发改委频频发出国内汽车产能过剩的信号,这开始令汽车企业感到不安。国家发改委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117家整车厂,但年产量不足1万辆的有90多家,根本无法达到规模效益。2005年前10个月,汽车行业累计产量虽然同比增长了9.18%,达到461.89辆,但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却下降了36.7%,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增长了86.2%。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经显
现。

  一位参加过“九五”和“十五”两次规划预测课题组的专家表示,九五规划高估了当时的汽车市场,认为轿车的需求在100万辆,规划产能在110万辆,而2000年实际需求只有60万辆;十五计划比较谨慎,预测轿车是110万辆的需求,由于预测失准,直接导致了2002年汽车生产企业产能紧张,新产品全部依赖引进,部分城市交通管理失衡的状况。两次预测之所以出现偏差,主要是对于汽车市场私人需求没有把握准。

  目前的汽车产能过剩,不仅是中国存在的现象,国际汽车界也普遍存在。在美国市场,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不再是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无论在利润还是销售额或市场份额方面。去年11月,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已宣布,要在2008年之前,在北美地区裁员3万人,并关闭9家工厂。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说,通用不得不做出这样困难的决定,因为通用必须尽快把成本降低到与主要国际竞争者相当的水平,使通用在北美地区的汽车生产恢复到盈利水平。而福特公司董事长威廉·克雷·福特也表示,他的公司决心让日渐走下坡的北美营运再度获得利润。福特承认,公司没有警觉到消费者的心态有所转变,而且生产了太多人们不想再购买的又大又耗油的汽车。而福特公司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00年的25%降至了2005年的17.4%,2005年的北美业务亏损额高达15.5亿美元。而美国权威专业杂志《汽车周刊》的评论更是认为,通用和福特要想东山再起,必须要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更好的车型。

  鉴于国内外汽车市场增长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汽车产业已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市场需求在调控供给方面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国内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价格战愈演愈烈、全行业利润大幅下降,我国“十一五”期间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2006年又是其关键的一年。我们认为,以下三点值得国内车企的特别关注:

  笫一,小排量车可能激活今年车市。在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各地在今年3月底之前解除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限制后,微型车市迎来了销售高峰,各厂家的销量增长迅猛。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增长,除了春节前传统销售旺季这个因素外,国家对环保节能小排量车的解禁也起到了刺激作用。根据发改委等六部委1月4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今年3月底之前将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路线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尽管目前为止,各地仍未给出具体解禁措施,但从心理上刺激了消费者对小排量汽车的消费。如今厂家普遍对今年的微车市场前景表示乐观。

  笫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发展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在这方面,业界一致认为上海可以是大有作为的。发展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是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上海必须敢试敢闯、敢冒风险,力求突破、力求超越;必须抓住机遇、争取主动,挤出发展空间;必须把上海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加强投入。发展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也是促进汽车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这一轮机遇,赢得先机,就能真正把上海的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笫三,国际汽车产业巨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值得我国汽车公司借鉴。如克莱斯勒以前是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之一,但是它摆脱了大公司心态,在过去五年中削减了4.6万个就业岗位。能说明该公司少花钱多办事的最新例子是:在其下属一家专门生产发动机的工厂里,公司雇用少量工人生产用于小型汽车的四缸发动机。工人不再明确分工,每个人必须学会装配线上所有环节的工作,从而可以灵活调动,这反映了工厂奉行的“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任何时间”的理念。当然,克莱斯勒等公司的发展秘密还在于它们对于生产流程的革新。如上述提到的发动机厂每年要生产84万台发动机,但全厂在生产高峰时也只有250名钟点工。该公司的做法表明,在由于盘根错节的关系而处于瘫痪状态的行业中,要警惕“大公司心态负担”,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