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朱元璋管广告如何


  近读闲书时看到一故事:

  明洪武年间,刑部主事茹太素给太祖朱元璋上书,念一万多字时仍未能说明问题,听得不耐烦的朱元璋令人将茹拉出去施以"庭杖"。第二天接着再听时,朱元璋才发现一共一万多字的上书,只有约五百字说到正题。因此,朱元璋龙颜大怒,厉声痛斥"虚词失实,浮文乱真",并要求"若官民有言者,许陈事实,不许繁文"。

  读罢此故事,我不禁为太祖爷这种做法叫好。并且还象不懂世事的顽童那样,冒出个童话般的想法:让朱元璋转世管管广告该多好?!因为,在当今社会"虚词失实,浮文乱真"的不法广告太多了。打开电视,牛皮吹破天的豪言壮语不绝于耳;翻开报纸,瞎编滥造的广告词充斥版面,打开网页,一些"点击发大财"之类的飘浮式广告好象招魂幡一样飘来标去,时不时地蒙人一家伙……。

  先说说虚词失实的广告吧。此类广告的特点是有一说十,甚至是没一也敢说十,尽往大里吹,尽往奇处吹,恨不得把他爹吹成会生孩子的娘儿们。有的无中生有,制造荣誉,编造假光环糊弄消费者。在这类广告中"省优、部优早已过时,国优也已不稀罕,动辄吹嘘什么国际金奖,世界名牌;有的牵强附会,制造历史渊源,明明是刚刚生产出来的产品,楞说是已有几百甚至几千年历史;有的制造虚假数字,商品明明刚摆上柜台,却宣称已有几十万人使用;有的故弄玄虚,故做高深,把残枝败絮裹上高科技的外衣,明明只是一瓶苦甘不辨,七拼八凑的药水,楞说成是高科技生物工程…….类似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虚词失实的广告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多是跑冤枉路,花冤枉钱,所购商品物"没"所值。但是,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冷静,一般情况下不再会被那些虚词失实的广告所迷惑了。然而,比起"虚词失实"来,"浮文乱真"的危害更大。之所以说其危害大,就是因为其可乱真,那些和"真的一样"的广告让消费者难以看清不法商家的丑恶面目,让消费者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下一步步滑进商家设计的陷阱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往往避开了失实的虚词,却仍然躲不过乱真的浮文。

  看看"乱真"广告的主要表现形式吧:

  借演艺明星现身说法。从药品广告中可以看到,当今许多影视歌星身体状况似乎都不是太好。不是男明星患痔疮,就是女明星"月月都不舒服",更可笑的是,有的明星随着广告内容的变换,一年四季疾病缠身,不停地患这病患那病。明星们的身体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电视画面中看出他们痛苦的表情却和真的一样,还真让消费者不得不信。

  借学术权威声音误导。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在某个行业领域内较有声望的学者、教授们也总是在电视里闪着一头银发,发着浑厚或苍老的声音称赞某些商品。既然教授、学者们都认可的商品,消费者自然不会怀疑。顺便问一句,学者、教授为虚假广告摇旗呐喊算不算学术腐败呢?

  明星也好,学者也罢,他们归根结底是人,有时因为多挣几个钱而多患几次病,多说几句假话也就罢了,要命的是一些政府部门或官员也在巨额利益驱动下成了乱真广告的始作佣者,俨然以政府声音误导消费者。例如,有的商品房明明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广告中却郝然挂出了"十大明星楼盘"或"十大经典楼盘"的牌子,颁发(严格地说是出售)这些牌子的单位不是这个"部"就是那个"委",牌子一个个硬得梆梆响,老百姓敢不相信吗?

  不法商家乱真的方式还很多,有的玩文字游戏,例如某年"3.15"期间打倒的"椰凤挡不住"与合法的"椰风挡不住"的"风""凤"之争;另外,还有玩时间游戏的,玩空间游戏的,玩地点游戏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值得深思的是,"虚词失实,浮文乱真"的广告为什么能得以盛行?

  我想,商家道德伦丧,良知泯灭,为谋取不义之财而发布虚假广告固然是首要原因,但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我想这些部门能否也象朱元璋惩治茹太素那样,对"虚词失实,浮文乱真"的广告或行为施以重拳,除之而后快,消费者的明媚春天是不是也就真正到来了?

  注:此文在《时代杂文》、《经典杂文》等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