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外开放的思想理论真正变成一贯的政策,赋之于实践,这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是个新生事物,因此必然会产生许多的矛盾和问题。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国内国外的人们都有各种担心,如: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中国会不会变得过分依赖外国?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否长久?
针对这些问题,邓小平毫不含糊的回答是:第一,对外开放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第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自主、自力更生,中国不会变得过分依赖外国,要说有依赖,那是相互依赖,互利互惠;第三,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会收,因为对外开放对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主权国家始终是有利的。
一、对外开放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政策,他们有不少人把中国的对外开放看成是他们影响中国、演变中国的良机。邓小平要求我们必须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要大胆地借鉴;而对资产阶级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则要注意分析和鉴别,决不能学习和引进他们的政治制度和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如果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资本主义制度,它们的经济文化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1]“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将带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影响。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所以我们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自由化。这不是今天才讲的,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讲的。”[2]邓小平在1989年10月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话时坚定地指出:“我不说西方国家的政府,但至少西方有一些人要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只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感,使中国人奋发图强。”[3]。
在二十世纪的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姓“资”、姓“社”问题不断困扰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使这个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还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
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历来倡导的一个基本方针。邓小平多次强调,对外开放必须坚持这个基本方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8]“我们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9]“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10]
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11]
我们说对外开放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是说我们的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型的对外开放,始终把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并不矛盾,只有闭关自守才是与对外开放相对立的。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自恃经济力量的强大,他们不愿看到落后的中国变得强大起来,总想遏制中国的发展,借人权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邓小平在1989年10月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明确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12]
三、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收
针对国外国内有些人担心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否长久,邓小平也多次强调:“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开放过程中要小心谨慎。”[13]“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14]“我们提倡中国人和外国人发展正常交往,这对于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必要的,对于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也是必要的,今后这种交往还会日益增多。”[15]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也一再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18]“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文化大革命’就是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19]“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0]“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1]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收,而只会变得更加开放。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也强调,我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看,实现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也离不开对外开放。我国经济越开放,生产力水平越提高,我们参与国际分工,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也就越深,经济的开放性也就越强,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政策不会收。
[参考资料]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154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10—211,P331
[4][5][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72,P373,P37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37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165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405—406
[11]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P12
[12][13][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31,P133,P51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163
[16][17][18][19][20][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9,P202,P370—371,P371,P372,P381